近年來,江蘇省東海縣堅持創新驅動、人才強縣戰略,不斷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創設人才工作載體,創優人才工作環境,形成以產業聚人才、以人才促產業的良性互動,現有各類高層次人才3125人,人才資源總量達到12.37萬人,人才創新力、支撐力持續增強,榮獲2011—2012年度江蘇省人才工作先進縣。
構建宏觀與微觀并舉的政策優勢,切實增強人才工作整體合力。堅持政策先行,不斷優化人才引進、使用、考核等方面政策,著力打造高層次人才的優選地和集聚地。堅持規劃引導帶動。將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與近期目標相結合,總體規劃與分類計劃相配套,制定出臺《東海縣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東海縣人才發展三年規劃》、六支人才隊伍發展計劃和硅產業人才發展規劃,發揮規劃的龍頭帶動作用。堅持政策保障推動。先后出臺加快高層次人才引進、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推進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加快推進人才強鎮工作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政策支持。堅持考核管理驅動。健全縣、鄉、村(企)三級人才工作網絡,規范運行機制,全面實行人才工作目標剛性考核,分別為成員單位設定共性、個性考核指標,鄉鎮(街道)、園區實行定性與定量考核相結合,考核結果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倒逼基層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打造科技與產業互促的平臺優勢,加快釋放人才隊伍創造活力。產業發展靠科技,科技進步靠人才。立足硅產業、機械汽配、農副產品深加工、新型建材四大產業板塊,放大人才科技集聚裂變效應。打造融智引智平臺。實施“百千萬”人才工程,每年招引100名以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培育1000名以上產業急需高技能人才,開發10000名以上農村實用人才。全面啟動“人才倍增計劃”,先后為企業引進高層次才253名,包括中國工程院沈德忠院士、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鐘婭玲博士、“雙創”人才黃新明博士、中鋁集團氧化鋁專業首席工程師李文成等領軍人才。依托全市唯一、全省首批文化科技產業園——東海水晶文化創意產業園,引進4名國家級、15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入駐設立大師工作室,開發培養本土水晶工藝名人100多人。
打造創新創業平臺。加大政府投入,先后投入160億元建設科教創業園區及硅材料產業園區、文化科技產業園、現代農業科技園等三大省級產業園區。依托科教創業園區,與南京大學等10多所高校開展合作,引進高技術創新團隊8個,吸納專家、學者150余人,集聚8家研發機構,成功創建省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全國唯一國家級硅材料深加工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成運行,全國第三家、全省唯一的江蘇省汽車車輪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投入使用。打造成果轉化平臺。定期由政府牽頭、科教園區承辦“五校百企”產學研對接會,深化政產學研合作。硅材料產業連續兩年榮登“中國百佳產業集群”,擁有省以上高新技術產品172項;高新技術企業57家,占全市四縣總量一半以上。承擔省以上科技計劃項目223項;申請專利2184件、授權988件。
營造人本與人文共享的環境優勢,著力提升服務人才綜合效能。堅持人本關懷與人文關懷并舉,著力打造暖心、稱心、舒心的人才環境。營造氛圍讓人才暖心。建立黨政領導掛鉤聯系高層次人才制度,定期關心各類人才的學習和生活。在《今日東海》、東海黨建網開設人才事跡宣傳專欄,25名經濟發展一線優秀人才當選市縣“兩代表一委員”參政議政。強化激勵讓人才稱心。累計投入人才發展專項資金1.37億元,保障人才工作開展。設立“晶都英才獎”、“科技進步獎”、“十大典型創新人物”等獎項,定期評比表彰,領軍人才獎、科技進步一等獎的獎勵額度分別達到20萬元、10萬元。解決難題讓人才舒心。高標準建設高層次人才幫辦服務中心,全面推行購房優惠、免費體檢,隨遷安置等人才服務10項承諾,建設人才公寓900多套,幫助人才解決后顧之憂,把“三個留人”落到實處。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