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科研資訊 > 科技期刊做大做強: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協同推進

關注微信

科技期刊做大做強: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協同推進

時間:2018-05-28來1源:人民日報 作者:shenqian
吸引科學家將優秀成果發表在國內高質量科技期刊上
 
如何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受訪專家普遍認為,我國正加速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要建成世界科技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就必須擁有一批一流科技期刊。做大做強科技期刊涉及出版機制、學術評價體系以及科技管理政策等多個方面,既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各部門、科學共同體協同推進。
 
針對當前學術評價過于注重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的問題,多位科技期刊主編表示,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首先要培育中國科技界自身的認同感,打破“唯SCI論”,建立新的評價導向和機制,推動國內優秀中文期刊與SCI期刊同質等效。
 
《Plant Diversity》(《植物多樣性》)主編周浙昆建議,我國應探索建立一套適應中國科研產出特點的評價體系,替代單純以SCI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吸引科學家將優秀成果發表在國內高質量科技期刊上。“比如,國家基金和科技部資助的項目在結題驗收時,可以要求有適當比例的成果在國內期刊上發表。”
 
《中國物理快報》(英文版)主編朱邦芬院士認為,我國的中文科技期刊應與英文科技期刊分工合作,共同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的進步。他指出,中文期刊應當在醫學衛生、工程技術、科普等以中國讀者為主的重點領域取得突破,而一些原創性基礎成果,從國際競爭和影響力考慮,還是應該通過英文推送到國際科技領域,“但不應片面地唯影響因子論,原創性越強、越重要的成果,應首先考慮在國內的中英文科技期刊上發表。”
 
管理部門和科技界已出臺了一些措施,鼓勵科學家在國內科技期刊上發表成果。比如,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發布的《關于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指出,要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質量水平、創新性和社會價值,推動各類公共資金資助的科研成果優先在國內中英文期刊上發表,推進已發表科研成果在一定期限內存儲到開放的公共知識庫,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
 
再如,第七屆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第二十次會議決定,從2019年起,要求院士候選人10篇代表性著作中,至少應有1篇在國內優秀期刊上發表。不少專家表示,此舉對科技界產生了很好的導向作用。他們建議,未來這一比例還可再提高,同時推廣到科技部、基金委等財政科技項目上。
 
探索市場化運營、管理的現代出版模式
 
專家表示,我國科技期刊要做大做強,必須探索市場化運營和管理的出版模式。此前,我國一些科技期刊重學術發展、輕市場經營,造成了科技期刊市場運營能力缺乏、自主發展能力不足等問題。
 
“我國目前有179種期刊被SCI收錄,這些期刊每年刊發的文章加起來也只有2萬多篇。數量少、規模小,即便期刊的影響因子比較高,在國際科學界的學術影響力也很有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雜志社編審任勝利說。他認為,國內科技期刊要做大做強,不僅需要提高數量,還要在注重質量的同時形成規模和品牌效應,從而吸引更多優秀成果。
 
專家分析指出,我國傳統科技期刊出版方式難以適應現代的市場化、集群化運營。針對當前分散辦刊等問題,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彭斌建議,有必要建立優勝劣汰的科技期刊出版管理機制,打破期刊主管主辦地域、部門等方面的政策限制,鼓勵期刊單位以各種形式進行合作或合并,培育集群化的標桿出版企業。
 
彭斌說,從國際科技期刊出版的發展態勢看,愛思唯爾、施普林格等國際主要科技出版商已形成壟斷優勢,它們不僅擁有期刊數量多,而且影響力大。
 
“我國有必要通過深化科技期刊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期刊管理、支持期刊差異化發展。應注重加強學科、地域等方面的聯合,努力實現同一主辦單位科技期刊的集約化經營和規模化發展,以學科集群等形式強化科技期刊的品牌影響力和學術競爭力。”彭斌表示。
 
為了改變我國科技期刊與科研產出不匹配的狀況,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辦法。2013年中國科協啟動“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著重加大對國內英文期刊的支持,目前已有明顯成效。
 
對此,一些專家表示,通過支持政策能在較短時間內提升國內期刊的影響因子、國際影響力,但放眼長遠我國仍需要打造有自主品牌的國際化出版與傳播平臺。受訪專家建議,應拓展國家對科技期刊的資助范圍和方式,推進多個期刊“集群化”聯合發展,實現影響力與市場化運營的良性循環。
 
適應科技發展形勢多創辦英文期刊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為提升國際影響力,我國大多數英文期刊采取與國外期刊或平臺合作的形式,即“租平臺”出海。
 
近年來,為了適應英文期刊快速發展的形勢,我國提升了英文期刊刊號的審批效率,一批優秀的英文科技期刊取得了CN號(國內統一刊號),影響力不斷提升。但專家認為,同我國科技界的需求相比,英文期刊刊號資源仍然比較緊張。
 
事實上,不只是英文科技期刊,中文科技期刊的刊號資源也比較稀缺。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副主任伍軍紅認為,相對于科技工作者數量,我國的科技期刊總數偏少。從刊均載文量來看,2016年中國科技期刊刊均載文量為282.6篇,而SCI收錄期刊刊均載文量只有201.7篇。可見我國科技期刊數量少而需求大,刊均發文量大于國際期刊。
 
“因為刊號不足,一些學科在國內核心科技期刊上發表一篇文章,有時候比在國外SCI科技期刊發表文章還要難。”伍軍紅認為,科技期刊出版運營要實現市場化,首先要出版足夠多的科技期刊,才可能通過優勝劣汰,在競爭中涌現出高質量的科技期刊。
 
“目前刊號資源稀缺,反倒使一些編輯部門得以借助刊號資源維持生存,而不是通過提高辦刊質量贏得市場。”伍軍紅分析說。
 
任勝利說,通過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D類項目(新創辦英文科技期刊)的申請情況可以發現,我國科學界和期刊界在創辦英文期刊方面有強烈意愿。“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期待涌現出更多的英文科技期刊。”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