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沒有人才的風云際會,就不會有加快發展的風生水起。雙塔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大型企業相對較少,致使人才密度偏低,新型產業領域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總量偏少,與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為破解這個制約全區發展的“瓶頸”問題,近年來,雙塔區通過一方面制定政策引進外地人才,另一方面優化環境培養本土人才,使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為加快富民強區進程提供了堅強人才保證。
據介紹,在外部人才引進上,該區實施“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機制,既考慮區情實際,又體現以用為本。在引進人才時,除妥善解決其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就學就業等問題外,創新人才激勵政策,滿足人才利益訴求。如引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高科技人才時,受聘人才除“享受10—20萬元年薪、100—150平方米專家公寓住宅和夫妻雙方同時加入以及子女就學”等優厚條件外,“鼓勵民營企業通過股權激勵方式引進高級經營管理人才,股權激勵所得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按實際繳納稅額的30%予以獎勵。博士人才在雙塔區創業滿3年且取得市級以上研發成果,并成功實現產業化經營的,由政府給予10萬元以上的一次性獎勵。對自主研發人員的專利申請費和專利審查費在專利受理、授權后,給予50%~100%財政補貼。對取得省級以上科技成果并在全市實現產業轉化的研發機構及人員,視成果水平及產業轉化效果,一次性給予5—50萬元的研發資金資助。”這樣的內容設計,充分發揮了中心城區的比較優勢,也滿足了人才追求個人價值的訴求,從而在機制層面為人才扎根雙塔創造良好環境。同時,借助中心城區的區位優勢,在工會大廈承租5000平方米的辦公大樓(能夠承載30余家企業入駐),積極發展樓宇經濟,帶動人才引進集聚。
在內部人才培養上,注重整合區內資源,進一步加大本土人才開發培養力度。在農村實用人才開發和培養工作中,充分利用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及各級各類培訓資源,依托大棗、梨果、設施蔬菜為特色的“三大農業基地”及畜禽飼養大戶等平臺、借助“農民技術員培養工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等培訓載體,培養農村實用人才3000余人。聯合區科協開展“科技走進千家門”活動,向廣大農村黨員群眾發放農業實用技術光盤2000余張。以繼續教育為手段,努力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綜合素質,組織區財政局、教育局、衛生局、教師進修學校等30多個部門和單位1000余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了繼續教育。同時,把繼續教育工作同“引智工作”有機結合起來,聘請專家、專職教師對專業技術人員培訓1500多人次,較好地補充了專業技術人才知識給養方面的不足。在高技能人才使用和培養上,以全區支柱產業為重點,以航天長峰電源、金達集團等骨干企業和就業培訓中心為依托,培訓高技能人才500余人。加強對“雙選生”的管理和培養,按照“量體裁衣、因人施教”原則,對大學生村官采取“三級培養、三個提高”的培養模式,即建立村級培養機制,由村書記、主任簽訂培養責任狀,在實際工作中鍛煉與積累村官實踐工作經驗與提高處理復雜問題能力;建立鄉級培養機制,由鄉鎮黨委副書記、組織委員與村官簽訂包扶協議,在紀律上嚴格約束,在工作中加強督促和指導,從而不斷提高村官實際工作能力;建立區級培養機制,區人才辦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村官開展經驗交流會、座談會,總結好的經驗及做法,不斷提高村官融合性和創造性。目前,在該區已服務期滿的14名村官中,有13人考錄為公務員,其中6人成為省委組織部選調生,2人考入(調入)市直部門工作,2人現已提拔為副鄉鎮長,3人獲得科普先進個人等省級榮譽獎勵。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