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決賽,廈門大學9項參賽作品全部獲獎,總分330分獲全國第六,捧得“優勝杯”,取得歷史最好成績。
2013年,廈門大學再獲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唯一最高獎項——“高教社杯”獎,成為“高教社杯”獎設立以來唯一兩次獲獎的高校。
2013年,廈門大學iGEM團隊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舉辦的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簡稱“iGEM”)世錦賽中,斬獲金獎。
2013年,作為第一次參賽、且是極少數獨立組隊參賽的綜合性大學,廈門大學代表隊在2013中國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中獲得總成績第六,擊敗了國內絕大多數工科院校的專業隊伍。
……
近年來,我校學子在國內外頂級學術賽事中屢獲佳績,這一個個榮譽,是我校堅持將大學生科研創新創業工作融入人才培養體系的縮影。通過搭建有效平臺,我校將學生創新創業與掌握實際本領、培養優良學風和確立成才方向相結合。
三大平臺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質量
提供基礎性訓練的科研平臺
從大一入校開始,廈大的學生就被鼓勵盡早接觸科研,各種“學術節”的精彩、各路科創精英的現身說法,吸引著新生認識科研、愛上科研。學校通過實施一系列計劃,讓科研反哺教學,把課內實驗教學與課外創新活動相結合,把本科生導師制與學生科研訓練活動相結合,要求每位本科生導師指導學生至少參加一項科研訓練、創新創業或讀書活動,鼓勵教師將自身科研、教學與學生科研訓練相結合,吸納學生參與教師課題,并及時將學生科研訓練的成果轉化為教學案例。
每年的夏天,環境與生態學院“凌峰暑期科研訓練”本科生暑期班都會如期舉行。廈大學生與來自瑞典隆德大學的學生一起,用英文交流,共同討論、共同參與野外考察,一起參與8個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在英語口語、寫作,科學研究、科研技能等各個方面都得到了顯著提升。
像“凌峰暑期學校”這樣,讓大學生與科研緊密接觸的,全校各院還有很多:
化學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儀器平臺、教學實驗中心及導師課題組實驗室等提供條件、空間等支持;設立“化學育苗基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創新科研基金項目”等項目資助學生開展縱向延續式(進入導師課題組科研活動)、循環浸潤式(循環參加2-3個課題組學術活動)科研訓練活動。
生物學科的學生進入導師實驗室開展輪訓活動,跟隨導師進入學科前沿陣地,了解學科前沿資訊,從事學科專業的高水平研究。為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學院開設《生命科學進展》、《生物學文獻檢索與論文寫作》、《科研訓練》等科研訓練課程,引導學生進行科研創新訓練,學院還設立專項經費,支持學生參加研究生學術論壇,科研論壇、讀書報告會、生物知識競賽、周五學術講座等系列活動。
數學學科主動引導學生參與導師科研項目,開放福建省重點實驗室——數學建模與高性能科學計算實驗室等實驗場所,鼓勵學生參與國內外高水平的學術與科技競賽,培養創新實踐能力。
提供專業化訓練的競賽平臺
這幾年,以“挑戰杯”系列賽事為龍頭,數學建模、智能汽車競賽等知名賽事為支撐的競賽平臺逐漸搭建起來。在競賽中,學生圍繞某一課題,綜合運用專業知識,深入實踐,逐步發展自主創新能力。學校每年舉辦各類學業學術科技競賽50余項,近8000人次參與,推薦2000人次參加省級、國家級和國際級的競賽。
近兩年,學校每年投入200多萬元資助各項學業競賽。至今每年累計有“英語寫作與演講”競賽、“景潤杯”數學競賽、物理競賽、精工技能大賽、漢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系列大賽等多項參與面廣、覆蓋面積大的賽事。累計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中國機器人大賽暨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公開賽、Jessup國際法模擬法庭辯論賽、大學生結構力學競賽、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等重大全國性或區域性比賽。
2013年,為進一步調動學生參賽積極性,完善學業競賽機制,學校對開展校級本科生學業競賽立項,重點資助一批學生參與面廣、受益面大的品牌學業競賽44個。同時,學校還建立表彰機制,連續兩年舉辦本科生學業競賽優秀項目評審。2013年全校累計有39個學生學業競賽優秀項目受到表彰。
深化創新成果的孵化平臺
2012年底,在第八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獲得銅獎的華軸學生創業團隊,依托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許水電老師的摩檫學原創性理論成立了廈門華軸傳動科技有限公司,從事高精度、高科技的新型軸承生產和銷售,并在全國6個省市建立了銷售代理。
在這些平臺上,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創新興趣和創新實踐被充分激發,創新文化氛圍得到了有效營造,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得到有效培養。
整合資源 加大支持
未來,我校學生創新創業之路在何方?據筆者了解,學校正在以更大的努力建立起更全面的整合與支持體系,包括資源、團隊、導師隊伍等。以正在開展項目立項的“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來說,今年,校團委與研究生院、教務處、科技處、社科處、現代網絡技術中心共同發文,各部處拿出各自的資源,來共同支持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進一步打通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也加強了學生口與教學、科研部門的合作,合力育人。另外,還將繼續大力扶持科技創新類社團,有力推動了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普及。
在學院層面,各學院也將合力育人,瞄準學科頂尖科創賽事和學科前沿科創活動,配套開展面向全校同學的科創競賽,營造良好的學生創新創造的氛圍。
微聲音:
@黃賢賢:1.創新創業通知支持要到位;2.導師實行參與制,要參與的導師希望真能帶隊伍;3.創新創業應與導師項目分開來,愿意創新創業的應以學生為主導,愿意參加導師項目的直接跟導師進實驗室;4.環境支持,資金支持。
@金鑫_xmu:希望隊伍能有人一直負責,不要三天換四個人來發通知。還有通知格式一定要規范,不是熟人叫打麻將。是機構在發通知。有時候發過來的不知所云。
@看罷朝陽看夕陽:科研補助很贊哦!
@威震云霄:雖然主體是學生,但是這項活動的開展離不開老師的認真指導。
@最愛的那張臉:一方面,科技創新的主體是學生,涉及的問題很多,如場地、設備工具、指導老師等,如果沒有學校的大力支持,活動將難以進行。另一方面,在分散模式下運作,會造成科研管理力量薄弱,監督機制不強,造成科研經費支出混亂,嚴重影響其正常有序開展,也造成了有限科研經費的大量浪費或配置不合理,現有人力、物力、財力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發揮。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