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京、蘇、滬優勢依舊,廣東省成本輪最大贏家
根據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名單,全國共有14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
在本輪動態調整中,廣東省成為“最大贏家”,新增3所“雙一流”建設高校,江蘇、上海、湖南、山西等省(市),各新增1所“雙一流”建設高校。
深圳市、湘潭市也終于迎來自己的第一所“雙一流”:南方科技大學、湘潭大學。
截至目前,北京、江蘇、上海依舊分別以34所、16所、15所的“雙一流”建設高校數,領跑全國各省(市、自治區)。
4.十五所高校的16個學科,被“黃牌”警告!
本輪動態調整中,有15所高校的16個學科,被公開警示/撤銷,其中10個為首輪自定學科。
-
主要原因:建設成效并未完全達到預期,相比其他同類建設學科,整體發展水平、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成長提升程度相對靠后。
-
處理方式:公開警示/撤銷。警示學科和調整后的學科,2023年接受再評價,屆時未通過,則調出建設范圍。
5.淡化身份,不再區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第二輪“雙一流”建設,不再區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
主要原因:“雙一流”重點在“建設”,學科為基礎,而不是人為劃定身份、層次,派發“帽子”,更不是在中國高校中劃分“三六九等”。
-
首輪“雙一流”建設存在的問題:部分建設高校對“雙一流”建設理解不到位,把“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作為身份和層次追求,存在擴張規模、追逐升級的沖動。
-
第二輪“雙一流”回歸建設初心:堅持以學科為基礎,淡化身份色彩,引導高校探索自主特色發展新模式,分類發展,創造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一流。
6.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學科為王!
集中公布的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全部回歸一級學科目錄。
第二輪“雙一流”以學科建設為基礎,推進學科專業調整,鼓勵建設高校著力發展國家急需學科,夯實基礎學科建設,加強應用學科建設,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設,推動學科交叉融合。
7.最特殊的高校: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
第二輪“雙一流”,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建設學科,將在兩校編制完成建設自主權擴大整體方案后,自行公布。
8.第二輪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的認定原則
認定原則:總體穩定、優化調整。
-
不作大進大出的調整;
-
需求引導下的布局調整;
(以“十四五”期間國家戰略急需領域作為指引調整建設學科的指南)
-
鼓勵建設高校主動對接需求、優化學科建設口徑。
9.新增建設學科的“兩個基本門檻”和“三個要求”
-
兩大基本門檻:黨的全面領導和人才培養質量。
-
三大要求(需同時滿足):切合急需、水平出色、整體達標。
學科認定多維度設置條件,不與各種大學排名、論文指標等掛鉤。
10.首輪“雙一流”建設的整體進展
-
建設和引進了一批一流師資隊伍; -
培養了一批拔尖創新型人才,高水平科學研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
一批重大科學創新、關鍵技術突破轉變為先進生產力; -
若干所高校逐步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
材料科學與工程等一批學科逐步進入世界一流行列; -
量子科學等一些關鍵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高質量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體系正在形成。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