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院簡介
山東大學環境研究院組建于2003年11月,是學校直屬的科研與研究生培養的獨立單位,由中國工程院王文興院士創建。環境研究院設有大氣環境化學、環境理論化學與實驗、環境生態學三個研究所,新建生態環境大數據創新研究中心(全職聘請王橋院士為首席科學家)。擁有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學術型博士和碩士學位授權點、資源與環境專業型博士和碩士學位授權點、博士后流動站。
目前,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是山東大學“化學與物質科學”雙一流學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入選山東省高水平學科“高峰學科計劃”重點建設學科,在2021年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位列前10%(第15名);環境/生態學科2015年進入全球ESI前1%,目前位列前3‰。
二、招收需求
合作導師 |
擬招收研究方向 |
招收計劃 |
聯系方式 |
張玉強 |
氣候變化與空氣質量,人類健康的相互影響 |
2 |
|
李坤 |
大氣化學、環境科學、有機氣溶膠 |
2 |
|
姜威 |
環境毒理學、環境與健康 |
1 |
|
戴九蘭 |
環境生態 |
2 |
|
周學華 |
大氣環境化學,有機氣溶膠觀測、實驗室模擬及數值模擬 |
2 |
|
劉建 |
環境生態學、濕地生態學 |
1 |
|
張慶竹 |
生態環境大數據,環境量子化學計算,實驗室模擬,大氣化學 |
2 |
|
胡新明 |
二氧化碳捕集、二氧化碳轉化利用、環境催化 |
2 |
|
閆才青 |
含碳氣溶膠溯源及其環境、氣候效應;大氣污染物的健康效應與機制 |
2 |
|
侯可勇 |
大氣化學,分析化學 |
2 |
|
杜林 |
大氣化學、海洋化學 |
2 |
lindu@sdu.edu.cn |
李延偉 |
環境計算化學、環境生物酶催化 |
1 |
|
王新鋒 |
大氣化學、有機氣溶膠、源排放 |
1 |
|
薛麗坤 |
大氣化學、大氣環境 |
2 |
|
徐菲 |
大氣量子化學計算與實驗 |
2 |
|
黃柳斌 |
大氣化學 |
1 |
三、招收條件及程序
(一)招收條件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道德修養,身心健康;
2.近3年或即將在國內外高水平大學或科研機構獲得博士學位,博士期間研究成果突出,年齡不超過35周歲;
3.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學術研究潛力;
4.博士后研究課題具有前瞻性、創新性和可行性;
5.在山東大學連續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不少于21個月;
6.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原則上不再招收在職博士后;
(二)招收程序
1.個人申請,項目資助隨時接受報名,重點資助根據各單位要求申報,特別資助根據學校通知每年組織2-3批次申報評審;
2.流動站進行資格審核;
3.基層黨組織考察,基層學術委員會進行學術評價;
4.學院/學校組織評審;
5.辦理入站手續。申請進站人員須經合作導師同意、流動站評審、基層黨組織政審、學校審批等環節獲得錄用資格后,方可辦理入站手續。其中,特別資助類博士后還須經學校評審。
四、崗位類型及薪酬待遇
統招博士后實行年薪制,按招收類別分別提供相應薪酬待遇。
招收類型 |
特別資助類 |
重點資助類 |
項目資助類 |
基本年薪 |
≥30萬(稅前) |
≥20萬(稅前) |
≥12萬(稅前) |
學校承擔的社會保險和公積金 |
學校為中國籍博士后按照在職教師同等標準繳納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為外籍及港澳臺博士后購買商業醫療保險。 |
||
學校租房補貼 |
不租住博士后公寓且學校駐地無房產的統招博士后,享受每月800元租房補貼,最長不超過24個月。 |
||
科研資助經費 |
學校給予統招博士后每年1萬元科研資助經費,資助2年。 |
||
青島市博士后資助 |
1.對博士后承擔的創新項目,經青島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組織專家評審認定后,按照5萬元標準給予資助,排名前20%的資助標準提高到10萬元。2.對在站博士后(不含以在職人員身份招收的)每月發放7000元的基本生活資助。在基本生活資助基礎上為符合相關條件博士后加發激勵生活資助2000元或6000元。3.出站后6個月內在青島辦理就業手續且落戶在青島(不含入站前已在青且在職人員)的博士后,青島市給予25萬元安家補貼。 |
||
遴選方式 |
學校組織評審 |
教學科研單位組織評審 |
教學科研單位、科研團隊自主評審 |
詳細進出站流程可參考:
http://www.rsc.qd.sdu.edu.cn/info/1181/3489.htm
信息來源于網絡,如有變更請以原發布者為準。
來源鏈接:
https://www.hj.sdu.edu.cn/info/1018/3779.htm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