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完善科學基金人才資助體系,充分發揮科學基金引進和培養人才的功能,吸引海外優秀青年人才回國(來華)工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2022年繼續實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
熱忱歡迎廣大海外優秀青年學者依托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進行海外優青項目申報!
一、分子醫學研究院簡介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10月,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教授領銜建立,依托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進行實體建設。研究院聚焦分子醫學前沿,立足于重大疾病創新藥物研發與早診確診防控技術的突破,從基礎前沿研究到產業化落地,全程助推"健康中國"建設。
研究院建有上海市核酸化學與納米醫學重點實驗室和上海交通大學分子醫學研究中心,擁有5000平米實驗空間,包含分子合成、光譜分析、生物成像、化學生物、組學分析、微納加工六大實驗平臺,集聚了一大批高水平專家,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3名、國家杰青2名、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5名、國家優青1名、國家海外優青1名。
建院以來,累計發表論文近300篇,包括Nature,Science,Nature Nanotechnol等。研究院2020年的 Nature Index在分子醫學領域排名世界第一,并助力仁濟醫院問鼎亞洲區醫院排行。累計獲得國家級科研項目42項,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及課題8項。已有多款ApDC抗癌藥物進入臨床前評估,一款核酸適體-核素分子探針獲批進行人體試驗,并聯手開發新冠現場快速核酸檢測試劑盒,獲得醫療器械證。分子醫學研究院已經躋身成為集教學、科研、應用轉化于一體的國內頂尖、國際一流的研究平臺。
二、院長簡介
譚蔚泓,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美國AAAS Fellow。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兼任中國科學院腫瘤與基礎醫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生物學院教授。現任教育部科技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部咨詢委員會委員,科技部納米研究計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等。任美國化學會J. Am. Chem. Soc.雜志副主編,ACS Nano、Chem Sci、CCS Chemistry、國家科學評論等國內外期刊副主編或編委。
三、硬件條件
研究院坐落于仁濟醫院東院新科研大樓(16-18樓),已完成實驗室空間
四、人才隊伍
研究院已組建了一支國內一流、世界領先的多學科交叉團隊,由中科院院士、國家杰青、國家優青、青年海外高層次引進計劃獲得者、海外優青等多位優秀科學家組成。
團隊成員以臨床需求為導向,以科學問題為牽引,與臨床醫生緊密合作,利用分子醫學工具解決重大臨床和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方向包括核酸適體、化學生物學、納米醫學、轉化醫學、化學測量學、材料科學等方向。
五、招聘學科
生物醫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生物學、藥學和化學等分子醫學相關領域。
六、申請人條件
1.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的申請人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具有良好的科學道德,自覺踐行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
(3)具有博士學位;
(4)研究方向主要為生物醫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生物學、藥學和化學等分子醫學相關領域;
(5)在
(6)取得同行專家認可的科研或技術等成果,且具有成為該領域學術帶頭人或杰出人才的發展潛力;
(7)申請人尚未全職回國(來華)工作,或者
2. 限項要求
執行中央有關部門關于國家科技人才計劃統籌銜接的要求。同層次國家科技人才計劃支持期內只能承擔一項,不能逆層次申請。
七、資助模式及待遇保障
1. 資助強度:100-300萬元。
2. 資助期限:3年。
3. 薪酬待遇:事業編制,有競爭力的薪酬、安家費,同時協助解決過渡期住房問題,提供優惠于市場價的全裝修人才公寓。
4. 科研配套:提供豐富的臨床資源,一流的科研平臺及工作環境,提供具有競爭力的科研啟動經費及裝修一新的辦公室、實驗室;優先研究生及博士后招生名額,支持科研團隊建設。
5. 學術環境:坐落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東院,擁有優質生源,卓越的科研團隊和工作平臺,寬松開放的科研環境,助力青年人才的成長和發展。
6. 其他支持:按照國家和上海市政策提供各類保險和住房公積金(含補充公積金);依托強大的附屬醫院資源,為職工及家屬提供良好的醫療及體檢服務;其他工會福利、食堂餐補等。
八、申請方式
有意向者請在
歡迎海外優秀青年學者踴躍報名、咨詢相關細節!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簡介
仁濟醫院建于1844年,是上海開埠后第一所西醫醫院。是一個學科門類齊全,集醫療、教學、科研于一體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醫院目前由東西南北四個院區和上海市腫瘤研究所組成。醫院目前總核定床位2750張。醫院設有54個臨床醫技科室。截止2021年12月,醫院共有正式職工4475人,其中正、副高級職稱專家631名;博導146名、碩導177名。
醫院現擁有3個國家級重點學科、5個國家"211"工程三期,12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3個上海市重點學科。5個上海高校"一流學科",1個上海市"2011協同創新中心"培育計劃,5個上海市"重中之重"臨床醫學中心和臨床重點學科,1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潛力學科,2個上海市臨床醫學中心,5個上海市臨床質量控制中心,5個上海交通大學臨床專病診治中心,上海市產科心臟病監護中心,上海市危重孕產婦會診搶救中心,上海市首家人類精子庫,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衛生部內科消化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研實驗室,1個國家藥物臨床研究機構,4項上海市公共衛生三年行動計劃,3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1個上海高校重點實驗室,6個市級研究所,2個上海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近年來,醫院申請到的科研項目及專利逐年遞增,包括國家級的973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基金(重大、重點、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等,其中2021年科研經費超2.7億元。醫院還獲得多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中華醫學科技獎、高等學校科技進步獎等;先后共有幾百人次入圍各級人才培養計劃,包括973首席科學家、長江特聘教授、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杰出青年、上海市領軍人才等。醫院與加拿大、英國、美國、法國、比利時、德國、瑞士、挪威、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近十個國家的二十多所醫學院校建立了學術交流和友好合作關系。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