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琪,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12年前,已拿到法國綠卡的他,毅然回國。在中科院“百人計劃”支持下,周琪在國內建立自己的實驗室。12年后,他的科研成果令世人矚目:首次證明誘導多能干細胞與胚胎干細胞一樣具有發育為健康小鼠的能力;證明了誘導多能干細胞來源的小鼠具有致瘤傾向性……
周琪僅是中科院成功實施“百人計劃”的一個縮影。20世紀90年代,不能實現人才隊伍的“代際轉移”,缺乏世界一流、在國際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年輕科學家,年輕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寥寥無幾,一度制約著中科院及我國的科技發展。
為此,在“跨世紀人才工程”基礎上,1994年中科院決定實施“百人計劃”,該計劃專門針對海內外45歲以下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并對海外的優秀人才給予傾斜。隨后,“百人計劃”幾經完善:1997年,將“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者納入“百人計劃”;在1998年中科院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之后,擴大了“百人計劃”對海外優秀人才的引進規模和力度;2001年,推出“海外知名學者計劃”;2006年,增設項目“百人計劃”;2007年,增設自籌“百人計劃”,鼓勵研究所自籌經費引進支持急需的優秀人才……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據統計,目前中科院已通過“百人計劃”支持和培養優秀人才2212人,其中“引進國外杰出人才”入選者1722人,國內“百人計劃”入選者312人;已有27位“百人計劃”入選者當選為兩院院士,在2013年新當選的中科院院士中,“百人計劃”入選者占全國新增選院士總數的15%。
在相關政策指引下,中科院“百人計劃”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獲得者、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楊學明,利用自行研制的、領先國際的分子束科學儀器,在化學反應量子過渡態及共振態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系列性成果,解決了反應動力學領域中一些國際公認的科學難題;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王貽芳,改造北京譜儀、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測得中微子振蕩新模式,被《科學》雜志評選為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一……
“十二五”以來,中科院根據國家人才發展戰略和中科院新時期人才隊伍建設及人才引進培養的新需要,對“百人計劃”的執行和管理進行了系統的修訂和完善,對有關工作進行了全面的規范和梳理,在保證入選者質量、加強過程管理、做好擇優支持、加強終期評估和嚴格經費核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證“百人計劃”在國家和中科院人才培養、引進工作中發揮主干計劃的重要作用。(本報記者 王昊魁 羅 旭)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