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高校教師招聘 > 北京高校教師招聘 > 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家中醫體質與治未病研究院王琦院士團隊2022年招聘博士后

關注微信

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家中醫體質與治未病研究院王琦院士團隊2022年招聘博士后

時間:2022-05-07來源:中國博士人才網 作者:佚名

類體系和國際標準建立、基于中醫體質的多維度健康狀態解碼、中醫體質與疾病的相關規律揭示、中醫體質辨識的智能化裝備開發、調體新藥研發,以及面向生命全周期的中醫體質研究成果在慢病防控與治未病領域的轉化應用。

目前重點聚焦中醫體質學與基因組、表型組、代謝組、免疫組、微生物組等多組學聯合,結合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開展研究。歡迎有志研究九種體質的學者共同開展篩選不同體質在以多組學為核心的特異性生物標志物研究,繪制九種體質分子圖譜,構建國際領先的體質數字生命模型。

一、團隊簡介

王琦院士帶領團隊發現并證實中國人的九種體質類型,開創人類體質分類模型研究,使醫學研究從疾病醫學向人類體質分類系統生物體跨越,實現并保持我國中醫體質學研究在國際的首創和領先地位。整體、活體、動態、多維研究人類個體差異現象,從宏觀到微觀,從表型到基因型,從基因型到腸道菌群等多組學,結合人工智能等方法的系統綜合,開展不同體質的系列研究,進行個體差異的健康狀態綜合測評,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為不同體質類型提供了三大證據,即體質表型的遺傳證據、體質生物生理特征證據、體質與疾病風險證據,實現體質辨識的客觀化。建立人類體質分類模型研究三大方法體系,即九種體質分類體系、多維健康信息獲取體系、個體化診療體系。

王琦院士帶領團隊發起“九體醫學健康中國計劃”,獲國家領導人重要支持批示;主持制定我國第一部《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為首次世界上建立人群體質分類行業標準;中醫體質辨識作為首個被納入《國家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的中醫內容,惠及億萬民眾,為慢病防控和治未病提供抓手,解決了中醫藥參與健康中國戰略的關鍵技術難題,成為健康中國進程的重要方向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王琦院士團隊的中醫體質學原創成果已推廣至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為全球公共健康作出貢獻。《中醫體質學》著作被日本、韓國翻譯出版重印6次,并主編出版《王琦九種體質醫學》英文版。相關論文被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等及我國港臺地區的學者大量引用。研發的《中醫體質量表》被翻譯成為日、英、韓、俄、德、法、西班牙、馬來西亞語等8種外國語言以及繁體中文版,在海外和中國的港澳臺地區推廣應用。

王琦院士團隊依托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家中醫體質與治未病研究院與北京中醫藥大學王琦書院聯合辦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王琦書院是我國第一家在中醫藥高等院校創辦的書院,由104位院士、國醫大師、國學大師任特聘教授,王琦院士任院長。同時,王琦院士團隊與國際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如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等也均有合作開展中醫體質學研究。

二、博士后合作導師簡介

王 琦,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第四屆中央保健委員會會診專家,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首席科學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專家。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一級教授)、主醫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家中醫體質與治未病研究院院長,北京中醫藥大學王琦書院院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體質學科帶頭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體質辨識重點研究室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

在研主要課題: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痰濕體質易感代謝性疾病的生物學基礎以及調體治未病的作用機制研究(81730112)

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醫原創思維的方法論研究(17ZDA331)

3.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公共安全風險防控與應急技術裝備”重點專項:復工復課后聚集性傳染隱患的新冠肺炎中醫藥調體防護研究(2020YFC0845200)

4.中國工程院戰略研究與咨詢項目:中醫治未病與建立中西醫結合疾病防控體系的戰略研究(2021-XBZD-1)

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于腸道菌群-膽汁酸途徑研究“痰濕調體方”干預痰濕體質糖脂代謝的作用機制(81973714)

代表性學術論文和論著:

1.王琦,朱燕波.中國一般人群中醫體質流行病學調查——基于全國9省市21948例流行病學調查數據[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9,24(1):7-12.

2.Li XM, Wang QF, Schofield B, Lin J, Huang SK, Wang Q. Modulation of Antigen-Induced Anaphylaxis in Mice by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Guo Min Kang[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2009,37 (1):113-125.

3.Zhao SP, Wu ZS, Chen Y, Liang X, Bao L, Li P, Sun RR, Wu YL, Li LR, Wang Q. Protective effect of Hua Tan Qu Shi decoction against liver injury in ra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J].2017,91:181-190.

4.Yu R, Liu D, Yang Y, Han Y, Li L, Zheng L, Wang J, Zhang Y, Li Y, Wang QF, Wang Q. Expression profiling-based clustering of healthy subjects recapitulates classifications defined by clinical observation in Chinese medicine[J].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2017,44(4):191-197.

5.王琦治療62種疑難病[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6.中醫體質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21.

代表性學術成果:

1.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的研究及其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7

2.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3

3.《中醫體質學》,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著作獎一等獎,2010

4.過敏體質的理論構建與實證研究,中華中醫藥學會李時珍醫藥創新獎,2013

5.痰濕體質治未病系列研究及在國家公共衛生服務和慢病防控中的應用,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8

6.第八屆樹蘭醫學獎,2021

主要學術兼職:

1.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會  主任委員

2.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體質研究專業委員會  會長

3.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過敏性疾病研究專業委員會  會長

4.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生殖醫學專業委員會  名譽會長

5.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  副會長

王  濟,教授,主醫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國醫大師王琦院士學術經驗繼承人。現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體質學重點學科后備帶頭人,北京中醫藥大學高峰學科中醫體質學科后備帶頭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體質與治未病傳承創新團隊負責人,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家中醫體質與治未病研究院院長助理。

在研主要課題:

1. 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主動健康和老齡化科技應對”專項“基于中醫體質辨識和多模態技術的老年心身健康評估體系及服務模式研究”,2020YFC2003100,2020/07-2023/07,在研,主持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于DNAtrap介導EOS-DCs細胞串話研究過敏調體方“異病同防”的機制,82174243,2022/01-2025/12,在研,主持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于“辨體論治”思想研究調體方藥過敏康通過腸肺共調節“菌群-PRRs-DCs”軸防治過敏性疾病的機制,81973715,2020/01-2023/12,在研,主持

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創新團隊及人才支持計劃項目:中醫體質治未病傳承創新團隊,2021/01-2023/12,ZYYCXTD-C-202001,在研,主持

5.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從“腸道菌群-樹突狀細胞”軸研究中藥組方“過敏康”調體預防過敏性鼻炎的機制,資助時間:2020/01-2022/12,在研,主持

6. 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放課題項目:基于代謝組學研究痰濕體質與支氣管哮喘相關的機制,2021/07-2023/07,在研,主持

代表性學術成果:

1.全生命周期中醫體質辨識方法研究:主持《王琦九種中醫體質量表》英文版、嬰幼兒版、育齡婦女版的研發,參與成年人版、青少年版、老年人版中醫體質量表的修訂,主持《中醫體質學術語標準》,參與《成年人中醫體質調理指南》、《老年人中醫體質治未病干預方案》等行業標準的制定。取得著作權2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得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基于體質分類辨識與干預的中醫健康管理體系構建及推廣應用。

2.中醫藥調體防治過敏性疾病研究:從細胞免疫平衡、以及基因組、蛋白質組、代謝組、微生物組角度研究過敏體質發生的機制。發現王琦院士過敏性疾病經驗方可通過調節樹突狀細胞(DC)、嗜酸性粒細胞(EOS)功能、Th1/Th2平衡、Th17/Treg平衡防治過敏性疾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13項,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李時珍醫藥創新獎。發表系列高水平論文,最高影響因子10.26。

3.中醫體質治未病與養生保健研究:主編出版《中醫體質營養學》專著;副主編《中醫未病學》、《中醫康復保健導論》、《亞健康中醫體質辨識與調理》教材,《中國中醫治未病發展報告》、《中醫健康醫學概論》專著;參編《中醫體質學》、《中醫治未病學概論》教材,《中國人九種體質的發現》、《老年人中醫體質辨識與調理》專著等。

主要學術兼職:

1.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會  副主任委員

2.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過敏性疾病專業委員會  常務副會長

3.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中醫學分會中醫治未病學組  副組長

4.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生殖醫學分會  副會長

5.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體質研究專業委員會  副秘書長兼常務理事

6.北京中醫藥學會中醫藥科技創新轉化平臺專業委員會委員

趙曉山,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家中醫體質與治未病研究院特聘首席專家,現任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證候實驗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體質與治未病傳承創新團隊核心成員、全國中醫藥創新骨干人才、首批廣東省杰出青年醫學人才。受邀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醫學科學部 評審組專家和同行評議專家、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評審專家、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審專家等。

在研主要課題: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亞健康濕熱證腸道菌群誘導血尿酸升高的“炎癥—代謝”Crosstalk機制及四妙丸的干預作用,81830117

2.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主動健康和老齡化科技應對”專項“課題:基于中醫體質辨識和多模態技術的老年心身健康評估體系及服務模式研究”課題一老年人心身健康狀態的中醫分類辨識技術研究,2020YFC2003101

3.廣州市科技計劃民生科技攻關專題:四妙丸干預濕熱體質預防高尿酸血癥的腸道菌群/炎癥小體調控機制研究,201903010069

代表性學術成果:

1. Ji S, Han S, Yu L, Du L, You Y, Chen J, Wang M, Wu S, Li S, Sun X, Luo R, Zhao X. Jia Wei Xiao Yao San ameliorates chronic stress-induced depression-like behaviors in mice by regulating the gut microbiome and brain metabolome in relation to purine metabolism. Phytomedicine. 2022 Jan 15;98:153940. doi: 10.1016/j.phymed.2022.153940.

2.Lu H, You Y, Zhou X, He Q, Wang M, Chen L, Zhou L, Sun X, Liu Y, Jiang P, Dai J, Fu X, Kwan HY, Zhao X, Lou L. Citrus reticulatae pericarpium Extract Decreases the Susceptibility to HFD-Induced Glycolipid Metabolism Disorder in Mice Exposed to Azithromycin in Early Life. Front Immunol. 2021 Nov 19;12:774433. doi: 10.3389/fimmu.2021.774433.

3.You Y, He Q, Lu H, Zhou X, Chen L, Liu H, Lu Z, Liu D, Liu Y, Zuo D, Fu X, Kwan H, Zhao X. Silibinin Induces G2/M Cell Cycle Arrest by Activating Drp1-Dependent Mitochondrial Fission in Cervical Cancer. Front Pharmacol. 2020 Mar 12;11:271. doi: 10.3389/fphar.2020.00271.

主要學術兼職:

1.世界中醫藥聯合會亞健康專業委員會  副會長

2.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會  副主任委員

3.廣東省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委員會  主任委員

4.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活血化瘀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5.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中國中藥協會消化病藥物研究專業委員會、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神志病分會  常務委員

三、招聘計劃

(一)招聘方向

一級學科

二級學科

合作導師

招聘方向

招收類型

招收人數

中醫學

中醫體質學

王琦

1.中醫體質與代謝組學研究;

2.中醫體質與表型組學研究;

3.中醫傳承研究

科研博士后

2

中醫學

中醫體質學

王濟

中醫體質的免疫學機制研究

科研博士后

1

中醫學

中醫體質學

王濟、趙曉山

中醫體質與微生物組學研究

科研博士后

1

1.中醫體質與代謝組學研究

代謝組學研究對生物體所有代謝物進行定量分析,并尋找代謝物與生理、病理變化相對關系。王琦院士帶領團隊研究不同體質的代謝特點,并在血液、尿液代謝組學研究中發現,痰濕體質、氣虛體質與平和體質人群相比,在能量代謝、脂代謝、糖代謝、氨基酸代謝上具有明顯差異。同時,采用數字式醫用紅外熱像儀系統也發現不同體質具有不同的代謝特點。

現招聘具有代謝組學研究基礎的博士后。進一步深入開展中醫體質分型的代謝組學研究,挖掘不同體質之間的生物學區別標簽和同種體質人群的特異生物標簽,以及研究生命不同階段體質變化的代謝關鍵指標,為預測體質變化趨勢提供依據。

2.中醫體質與表型組學研究

表型是生命體的生物特征,中醫體質與表型組學在生命、疾病的認知上有內在聯系。王琦院士團隊建立九種體質類型的“表型-基因型”的關系網絡研究,展示出良好的研究前景。

現招聘具有表型組學和基因組學研究基礎的博士后。以九種體質分類系統將人體與環境、健康與疾病的表型與基因型深度融合,通過人類表型組學揭示體質分型的本質。

3.中醫傳承研究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王琦教授,構建并完善中醫體質學、中醫男科學、中醫藏象學、中醫腹診學、中醫健康醫學、中醫未病學六大學術體系,開拓中醫原創思維等新領域。臨床上提出辨體-辨病-辨證“三辨”診療模式、主病主方論等,擅治過敏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男科疾病。熟諳經典,情系蒼生,體現人文情懷,為名老中醫道術結合的范式。

現招聘中醫理論功底扎實、有志于中醫學術傳承的博士后。用現代化傳承模式深入開展王琦國醫大師思維導圖道術結合的全景式研究。

4.中醫體質的免疫學機制研究

機體免疫調節失衡是偏頗體質形成的重要機制。尤其在過敏體質形成,以及過敏性疾病發生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國醫大師王琦院士研發了系列調體方藥,用于防治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過敏性蕁麻疹、過敏性腸炎湯等均取得顯著的臨床療效。

現招聘具有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研究背景的博士后。深入闡釋偏頗體質形成機制,以及中醫藥防治免疫相關疾病的機制,開展相關高水平研究。

5.中醫體質與微生物組學研究

人體健康狀態受到腸道微生態影響,菌群失調可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中醫體質學研究已證實,不同體質類型有其特異的微生物組學特征。偏頗體質的形成也與腸道菌群結構或功能紊亂有密切關系。

現招聘具有微生物組學研究背景的博士后。進一步深入開展中醫體質分型的微生物組學研究,探尋中醫藥通過調整微生物組防治相關疾病的依據。

(二)應聘條件

1.符合招收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基本要求:遵守國家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身心健康,熱愛中醫藥事業。原則上年齡不超過35周歲(1987年1月1日以后出生),獲得博士學位不超過3年。

2.近三年具有本人作為主要負責人的高質量學術成果,例如在本人專業領域國際期刊發表優秀論文、作為項目負責人成功申報科研課題等。

3.具有較強的責任心、良好的科研創新能力、團隊合作意識和獨立開展科學研究的能力,能助力合作導師團隊產出高水平的學術成果,能適應多課題、快節奏的工作環境。

4.本校培養的博士,一般不能申請進本校同一個一級學科的博士后流動站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本校在職職工,不得申請進本校博士后流動站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三)支持措施

1.薪酬待遇:北京中醫藥大學校本部計劃內博士后工資待遇每年18萬,學校為博士后繳納保險和公積金。入選“壺天博士后計劃”者,另行發放績效獎勵兩年共計5-10萬元。學校鼓勵有條件的二級單位、合作導師及團隊根據實際情況給予獎勵。自籌經費博士后、在職博士后、聯合招收博士后待遇按聘用合同或工作協議執行。

2.生活保障:校本部博士后(不含在職脫產進站人員)可按規定申請校內博士后公寓。

3.科研支持:學校支持博士后申請各類基金項目。校本部入選國家相關博士后人才項目者,除享受國家提供的待遇外,疊加發放學校基本工資。

4.其他支持:博士后期滿出站前,符合條件者可參加學校的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學校對其提出評定意見。在站期間取得標志性學術成果者,出站后可申請進入學校高層次人才計劃“壺天青苗學者”,進入學校優秀青年人才培育特區,給予碩導或博導資格。

(四)申請材料與報名時間

 1.申請材料要求詳見《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后申請進站材料目錄》(見附件)。

2.申請材料電子版,按照附件中的申請材料目錄排序,打成一個壓縮包,并命名為“國家中醫體質與治未病研究院+博士后應聘+合作導師姓名+申請人姓名”,提交至郵箱yxz2009913@163.com,郵件標題與申請材料壓縮包名稱一致。

3.申請材料電子版接收截止時間為2022年5月12日。發送郵箱后,請與博士后招聘工作聯系人楊星哲老師確認。

注:相關附件詳見“北京中醫藥大學“網站(https://www.bucm.edu.cn)—招聘啟事—《北京中醫藥大學2022年第一批博士后招聘啟事》

四、聯系方式

聯 系 人:國家中醫體質與治未病研究院 楊星哲老師

聯系電話:18701013938

聯系郵箱:yxz2009913@163.com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