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是第七個“中國航天日”。52年前的今天,承載著第一代中國航天人夢想的“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半個世紀以來,一代代航天人接續奮斗、篤行不怠、奮勇向前、逐夢星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在今年的“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發布重磅計劃,“今年,探月工程四期將正式啟動工程研制,未來將陸續發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探測器,開展任務關鍵技術攻關和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其中嫦娥六號計劃到月球背面采樣并正在論證構建環月球通信導航衛星星座。”
2016年以來,中國航天進入創新發展“快車道”,中國航天在太空寫下“中國式浪漫”。嫦娥攬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悟空”“慧眼”探索宇宙奧秘,中國航天砥礪奮進,創造出新的成就,實現了新的跨越。
千年來,古人對遨游太空的暢想大膽奔放。而在中國航天人的腳下,這些想象已經化作真實的太空行走,而且越走越遠,越走越壯闊。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在內蒙古四子王旗成功著陸,中國實現首次月球采樣返回。
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在火星烏托邦平原成功著陸,中國實現從地月系到行星際探測的跨越。
2021年10月14日,太陽探測科學技術實驗衛星“羲和號”成功發射,中國正式邁入空間探日時代。
“在一年的時間里,奏響了深空探測的‘三重奏’。”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主任趙堅為此而自豪。
如果將時間繼續拉長,中國航天的快節奏總會讓人驚喜又興奮。
我國的運載火箭越發“強壯”。以“長征五號”為代表的運載火箭實現應用發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加速向無毒、無污染、模塊化、智慧化方向升級換代,“長征十一號”實現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可重復使用運載器飛行演示驗證試驗取得成功。2016年至2021年,我國共完成207次發射任務,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共完成183次,長征系列火箭發射成功率96.7%。
我國的深空探測走向深遠。“嫦娥四號”探測器通過“鵲橋”衛星中繼通信,首次實現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將1731克月球樣品成功帶回地球,標志著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圓滿收官。
我國的空間站建造全面提速。“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成功發射并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交會對接,突破并掌握貨物運輸、推進劑在軌補加等關鍵技術;“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空間站建造進入全面實施階段;6名航天員先后進駐中國空間站,實施出艙活動、艙外操作、在軌維護、科學實驗等任務。
我國的空間基礎設施持續完善。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天基部分基本建成,固定通信廣播衛星系統建設穩步推進,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開通,30顆衛星發射組網使北斗正式進入服務全球新時代。
……
當夢想駐留心間,未來就在眼前。
今年1月28日,《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發布,為中國航天描繪了新的藍圖。
2022年中國空間站將完成建造。隨著“問天”“夢天”實驗艙、“巡天”空間望遠鏡以及“神舟”載人飛船和“天舟”貨運飛船的成功發射,全面建成并運營的中國空間站,將打造國家太空實驗室,開展航天員長期駐留、大規模空間科學實驗、空間站平臺維護等工作。
不久的將來,中國深空探測將繼續推進月球探測工程,發射“嫦娥六號”去完成月球極區采樣返回,發射“嫦娥七號”去完成月球極區高精度著陸和陰影坑飛躍探測;繼續實施行星探測工程,發射小行星探測器、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樣和主帶彗星探測,完成火星采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關鍵技術攻關。
更遠的未來,更多的任務清單已經打開。在筑夢蒼穹的路上,中國航天人不是翹首企盼,而是無懼挑戰、勇毅前行,未來中國航天探索太空的腳步會邁得更穩、更遠。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