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歷史悠久,為中國最早的西醫學堂,孫中山先生曾在此求學和從事革命活動。學院毗鄰多家高水平醫院,臨床資源豐富,是從事轉化醫學研究的極佳場所。學院負責和統籌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雙一流”學科建設,其中臨床醫學ESI全球學科排名前0.5‰,上海軟科排名全國第4;基礎醫學上海軟科排名全國第4,法醫學排名全國第1。目前所在校園4棟新科研大樓已落成,多個一流平臺相繼新增建立,學院迎來了發展的新契機。
一、誠邀全球英才依托我院申報海外優青項目
(一)申請條件
申請人條件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具有良好的科學道德,自覺踐行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2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學位;
4.研究方向主要為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
5.在2022年4月15日前,一般應在海外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研發機構獲得正式教學或者科研職位,且具有連續36個月以上工作經歷;在海外取得博士學位且業績特別突出的,可適當放寬工作年限要求;
6.取得同行專家認可的科研或技術等成果,且具有成為該領域學術帶頭人或杰出人才的發展潛力;
7.申請人尚未全職回國(來華)工作,或者2021年1月1日以后回國(來華)工作。獲資助通知后須辭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無工作,全職回國(來華)工作不少于3年。
(二)申報方式
1.符合條件的申請人,可按照項目指南要求,與依托單位簽訂工作合同或者意向性協議,于2022年2月15日以后登錄信息系統(可點擊“閱讀原文”跳轉),在線填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申請書》(以下簡稱申請書)。申請人對所提交申請材料的真實性負責;
2.申請人應當按照申請書填報說明和撰寫提綱的要求用簡體中文或英文在線填寫申請書,并上傳附件等材料;
3.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實行無紙化申請方式,申請人在線提交電子申請書及附件、公正性承諾書等材料至依托單位,由依托單位審核后在線提交自然科學基金委;
(三)海外優青待遇支持
聘任崗位
1.聘任“百人計劃”青年研究員,為學校教學科研崗位專任教師;
2.一般聘為副教授,特別優秀者可聘為教授;
3.認定博士生導師資格,安排博士生招生和積極支持招收博士后。
薪酬待遇
1.聘期內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
2.安家費及補貼不低于170萬元(含國家配套,不含廣東省配套)。
科研經費支持
1.國家資助:100-300萬元;
2.廣東省及學校配套:210-230萬元(不含學院配套)。
3.學院配套:150-200萬
福利待遇
1.提供人才公寓,可供引進人才租。
2.學校設立有中小學和幼兒園,為教職工子女提供優質教育資源;
3.依托10家附屬醫院提供高水準的醫療保障。
其他支持條件
1.學校有充足的辦學空間,能為教師提供較好的辦公及科研用房條件;
2.學校及學院組織同行專家為項目申報提供全程專業服務和指導。
二、各類人才招聘
(一)“百人計劃”引進人才
1.領軍人才
從事具有重大創新性、發展前景以及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工作,并取得具有重要創新和重大影響的標志性成果。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學術地位和學術水平與此相當,或者在臨床醫學領域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年齡不超過50周歲。
2.中青年杰出人才
具有特別優秀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潛能,研究方向具有重要創新前景,獲得國內外認可的專業成就,取得國內外公認的科研成果。年齡不超過40周歲。
3.青年學術骨干
具有活躍的創新思維、較強的創新能力和突出的發展潛力,取得高水平、創新性的專業成就。年齡不超過35周歲。
4.青年優秀人才(助理教授)
教育科研背景良好,具有活躍的創新思維和較好的發展潛力,需取得最高學歷不滿3年,年齡不超過35周歲。
(二)專職研究人員
1.博士后
年齡在35歲以下,獲得博士學位不超過3年,具備較高的學術水平和較強的科研能力的國內外優秀博士。
2.特聘副研究員
在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經歷過嚴格的學術訓練,具有較大學術潛力;原則上取得不少于2項代表性成果,成果特別突出者數量可減少到1項;年齡不超過38周歲。
3.特聘研究員
在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具有博士后、講師或者助理教授工作經歷的人員;原則上取得不少于3項的代表性成果,成果特別突出者數量可適當減少;有主持或參與省部級以上項目經歷申請者優先考慮。年齡不超過38周歲。
三、平臺建設,再提升
(請點擊鏈接查看詳情)
http://zssom.sysu.edu.cn/zh-hans/article/9391
學院建有設備先進、高度共享的醫學實驗技術平臺,涵蓋了配備雙光子、超分辨、高內涵顯微鏡、流式細胞儀等一批先進設備的科研儀器中心,全面服務于學院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
四、優秀人才,群英薈
學院匯聚了一大批高水平師資隊伍,從事教學與科學研究人員約243人,獲得國家級高層次人才項目等42人次,部省級等人才項目72人次,對國家級人才項目申報具有豐富的經驗。
五、科研實力,攀高峰
近三年來,學院獲得各類科研項目534項,經費累計約4.5億元,獲得國家級科研獎勵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4項,獲發明專利授權77項,一批突破性研究成果陸續發表在Nature、Cell、Nature Medicine、Nature Cell Biology、Immunity、Cell Stem Cell、European Heart Journal、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等高水平期刊,并積極推動轉化服務于醫療衛生事業。
六、新機遇新發展
在原有熱帶病防治研究、干細胞與組織工程、腦功能與腦疾病以及法醫學等優勢學科平臺的基礎上,科研環境與條件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國家原子能機構核技術(昆蟲不育)研發中心
圍繞核技術蚊媒防控技術創新能力建設、絕育蚊生產基地、國際培訓交流基地、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基地等開展建設工作。以核技術和生物技術共同聯合使用控制蚊媒,進一步提升該技術的推廣應用能力,以期對全球蚊媒傳染病的防控產生深遠影響,造福人類命運共同體,樹立核技術綠色、安全使用的典范。在基礎上,獲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技術設立了(昆蟲不育)協作中心。
★華南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
為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近十七年來唯一立項建設的同類實驗室,位于毗鄰廣州的清遠市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其戰略定位是:以全球新發突發烈性傳染病防控和熱帶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研究為特色,建立全方位多功能的生物醫學研究和系統的生物安全人才培養平臺。將立足粵港澳大灣區,輻射華南、服務一帶一路,將建設成為高水平自立自強的創新型生物安全實驗室。
★精準醫學科學中心
重點建設的生物醫學樣本庫已穩定運行,具備800萬份的樣本儲存能力,居國內前列;部署了多中心生物樣本信息共享管理系統,實現“集中管理,分散布局,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建成醫學影像人工智能系統、醫學生物信息數據自動化處理系統和醫科科研信息共享系統等開放共享的大數據應用平臺,為打造“中大庫”、“國家庫”發揮積極作用。
★實驗動物中心
面積1.2萬m2,動物飼養籠位數2.5萬,2022年將新增0.8萬。具有國家認可的實驗動物生產、使用等資質,建有疾病模式動物、動物分子影像、斑馬魚技術平臺等6大動物實驗資源統籌和整合平臺,為高水平科研工作開展提供有力保障。在PUBMED檢索,2019年注明動物中心提供支持的中山醫SCI論文達1085篇。
★北校園新落成的科研樓群
為配合醫科的發展規劃,破解長期困擾學科發展的空間制約因素,滿足一流醫學教育和研究中心的基本需求,4棟科研樓已拔地而起,為未來發展鋪墊了堅實的基礎。
★先進醫學技術研究中心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先進醫學技術研究中心以臨床需求為導向,按項目制支持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研究高度融合的創新拔尖人才團隊建設,2021年首輪入選的8個團隊每年將獲科研項目經費資助100萬元,資助期3年;基礎與臨床研究融合工作未來將有更多的資源投入支持。
七、聯系方式
聯系人:陳老師、朱老師
郵箱:zsyrs@mail.sysu.edu.cn(郵件標題注明:應聘某某崗位+本人姓名 )
電話:86-20-87332129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二路74號中山大學北校園辦公樓前座308室
網址:http://zssom.sysu.edu.cn/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2022年2月22日
信息來源于網絡,如有變更請以原發布者為準。
來源鏈接:
http://zssom.sysu.edu.cn/zh-hans/article/9391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