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校作為我國重大科技創新策源地,近年來不斷產出重大科技成果,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上也取得了明顯提升。但與國外高水平大學相比,我國高校專利還存在“重數量輕質量”“重申請輕實施”等問題,“不愿轉、不敢轉、不會轉”現象依舊突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高校應貫徹新發展理念,創新體制機制,提升源頭創新能力,以高水平科技創新,助力科技自立自強;要突出轉化應用導向,以高水平成果轉化應用,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系統推進賦權改革,破解成果轉化瓶頸
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及政策方案,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和模式,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放寬國有資產管理限制,著力破解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桎梏。截至目前,超五成高校已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從實踐看,部分試點高校已初見成效,但在成果保護水平、賦權規范程序、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轉化責任豁免等方面仍存在諸多障礙,需要運用系統思維,整體推進賦權機制改革,破解成果轉化瓶頸,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一是細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程序,激發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的動力。根據不同成果類型和科研人員意愿,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合理約定權屬比例、收益分配、行使規則、費用分擔以及專利維持費等。對既有專利,經科研人員申請并與單位簽訂協議后,在國家專利行政部門進行專利權屬變更;對于單位已經提出的處于審查中的專利申請,經科研人員申請并與學校簽訂協議后,由單位單獨申請變更為單位與科研人員共同申請;對于新的專利申請,科研人員選擇與學校共同申請的,由單位與科研人員簽訂協議后共同申請。科研人員選擇不享有所有權的,或是不宜確權分割的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歸單位所有,單位可給予科研人員不低于10年的長期使用權。
二是規范職務科技成果資產管理機制,紓解轉化科研人員擔心事后追責的焦慮。嚴格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將科技成果管理貫穿項目的選題、立項、實施、驗收、成果轉移轉化等環節。規范職務科技成果分割確權或賦予長期使用權、成果定價、公開公示、協議簽訂、作價投資、收益分配等工作流程,確保科學合理、操作性強。根據不同的成果轉化方式,完善職務科技成果的定價、轉讓、出資等流程,引導支持潛力成果作價入股,以“追求轉化效率和價值最大化”為目標,實現國有資產的高效利用與健康運營。建立成果披露機制,發布賦權范圍及負面清單,確保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完善賦權公示程序,職務科技成果由單位與科研人員混合所有的,對權利歸屬、份額比例、具體權能等進行登記和公示,科研人員享有長期使用權的,明示權利范圍、許可期限等,保障交易安全。要構建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機制,對參與賦權且沒有非法牟利的工作人員,免予追究其在科技成果定價、自主決定資產評估以及職務科技成果賦權中的決策失誤責任;實現科技、教育、審計、巡視等多部門聯動,明晰決策豁免機制,有效紓解成果轉讓人員的顧慮,降低轉化人員因擔心追責而“被動規范”決策導致的機會成本。
三是強化成果轉化的應用導向,提升研發創新的內生動力。通過職務科技成果賦權,使科研人員提前擁有產權,從而激發創新和轉化的動力。優化科研評價,強化應用導向,提升成果轉化在職稱評定、崗位聘任、人才評價、績效考核等中的比重,完善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制度。建立針對科技成果轉化作出重要貢獻人員激勵的長效機制,如科研人員獲得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獎勵不受績效工資總量限制,不納入總量基數。
強化面向市場創新,提高專利成果質量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存在“重研發、輕轉化”“重理論、輕應用”的傾向,產出成果難以有效對接市場需求,導致大量專利閑置。高校要堅持“四個面向”,在科技創新活動前端,確立“市場需求導向”,將市場化運用嵌入高校科技創新活動全過程。
一是加強有組織科研,促成可轉化的成果產出。聚焦服務國家和區域戰略需求,轉變科研理念,主動謀劃、主動服務,明確科研方向和具體任務,形成有計劃、有組織的科研創新活動。創新科研范式和組織模式,加強高校與區域產業發展互動,充分利用學校優勢特色學科,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強化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推進問題與需求、技術與應用、研發與生產的協調,注重研發與需求的銜接,促成“可轉化”的專利成果產生。
二是強化專利導航布局,培育高價值專利。加強高價值專利布局,圍繞戰略產業集群,聚焦“卡脖子”技術領域,設立重點領域研究專項,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確保產業鏈、生產鏈安全,有力服務科技自立自強。構建高價值專利的篩選指標、權重與測度模型,研究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高價值專利驅動影響因素,全面考慮不同產業的戰略地位、營商環境、行業集中度、市場前景等市場主體因素,指引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高價值專利創造。在技術研發、專利撰寫、專利申請、專利運營等專利全生命周期中定向培育,全方位、多維度釋放出專利價值,引領技術研發、創新布局,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培育競爭新優勢。
三是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推進協同創新。聚焦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重大需求,強化高校與產業發展互動,推進科教產融合創新,發揮優勢特色學科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助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統籌校內外科研資源,推進“需求牽引”型研發,強化高校與企業共建科研平臺,推進聯合協同攻關。
強化全鏈條整體部署,提升創新效能水平
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工作涉及面廣、專業性強,不僅需要技術創新人才,還需要技術、管理、運營等專業人才支撐;不僅需要資金、平臺、設施等創新資源,也需要對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等整體考量。這需要高校系統布局、一體推進創新和成果轉化政策。
一是建立科技創新全鏈條決策機制。要堅持系統觀念,圍繞“為誰創新、誰來創新、創新什么、如何創新”,優化制度機制,探索科研評價、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全鏈條部署,主動融入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高度協同、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緊扣國家戰略、地方需求和企業需要,布局研發資源,著力研發方向,產出應用成果。
二是推進知識產權全鏈條信息服務。健全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平臺,強化“全流程貫通、全要素集聚、全鏈條服務”模式,提升信息服務支撐創新的效能。有效發揮專利導航的指引作用,實現創新與需求的精準對接,推動專利信息分析與產業運行深度融合、研發活動與產業應用高度匹配。立項前,進行信息咨詢、專利檢索,全面了解技術研發狀況,分析競爭態勢,明確研發方向;研發階段,進行專利信息分析,明確研發重點和路徑,提升創新水平和效率;專利申請階段,圍繞創新技術進行專利組合布局,提升技術的法律保護水平;成果轉化階段,協助商業談判,策劃轉化方案,促進成果轉化。
三是引導知識產權服務業支持高校創新全過程。推動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深度參與高校科技創新全過程,將知識產權服務資源向高校科技創新活動匯聚,促進服務鏈與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融合。建設專業化成果轉化機構,吸納行業企業、地方政府、投融資機構等創新力量共同參與。搭建市場化運營服務平臺,暢通成果轉化渠道,盤活存量、用好增量,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作者系湘潭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主任、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主任)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