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長春5月26日電 (高龍安)徐如人老人家中的小院里,兩棵李子樹長滿新葉。此時李子雖未成熟,但老人已收到“新果”。
近日,中國化學會獎勵工作委員會決議,決定授予徐如人(吉林大學)第四屆中國化學會終身成就獎。
年逾九旬的徐如人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無機化學家、國際著名分子篩與多孔材料學家,是我國“無機合成化學”學科的創建者與奠基人、水熱合成化學的開拓者。
1952年,徐如人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后,便北上吉林參與創建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化學系。當時條件十分艱苦,他們清理出地下室作為實驗室,用木板條搭建實驗臺,借實驗設備和藥品上課。
20世紀70年代,徐如人開始潛心研究分子篩,其研究在石油加工、精細化工等領域有著重要作用。他的研究在國際上取得了具有前瞻性的成果,引領并推動我國該領域的研究逐步走向國際前列,支撐了我國煉油催化工業的興起,為我國建立“無機合成化學”學科起到了突出作用。
1981年,徐如人在吉林大學首次創建開設了“無機合成化學”課程,把“無機合成化學”的全新概念引入課堂,課程的開設在中國化學學科領域尚屬首次,也開啟了中國“無機合成化學”教學、科研以及人才培養的先河。
當時,國內相關領域的實驗室十分少。20世紀80年代,徐如人等人開始建設國內第一個高溫高壓水熱合成與測試實驗室,并于1991年向國內外開放,有力地推動了水熱合成化學在國內的全面快速推廣。
幾十年的執教生涯,徐如人和夫人龐文琴教授等為無機化學學科培育出了一支學術精湛的研究隊伍,其中馮守華、趙東元、于吉紅等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每年七八月份李子成熟時,徐如人都會召集弟子們到家中辦“李子宴”,品嘗收獲的喜悅。
李樹年年結新果,耄耋之年的徐如人也未停歇。2017年9月,吉林大學71周年校慶之際,徐如人將與龐文琴教授一生積蓄的500萬元捐贈給學校,設立“龐文琴、徐如人教育基金”,用來支持“無機合成化學”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同年,他提出了建設“凝聚態化學”的設想,并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現代無機合成化學”學科體系和“凝聚態化學”概念。
今年,由徐如人等人編寫的關于“凝聚態化學”的著作即將出版,老人翻看著封面樣稿眼中充滿希望,或許今年的“李子宴”上,他和弟子們又會多些新話題。
(原標題:九旬院士徐如人:一生科研路 不斷育“新果”)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