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學院成立于2013年1月,是在東北師范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1978 年)基礎上建立、發展起來的。經過多年建設與發展,通過凝練學科方向、整合學科資源、匯聚人才隊伍、構筑學術高地,在師資隊伍、學科建設、教學與科研、對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環境學院注重學科交叉與融合,形成了環境污染與控制化學、能源與環境催化、環境/災害風險綜合評價與安全協同防控、城市污水再生與儲存、環境污染治理與資源化、環境生態與濕地保育、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生態系統生態與土壤生物學共8個特色研究方向。學院擁有東北水污染低碳治理與綠色發展教育部工程中心、國家環境保護濕地生態與植被恢復重點實驗室等11個國家與省部級科研平臺,立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四個面向”使命定位,開展有組織的科研。
環境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于2007年獲批建立,流動站始終以“理性思維、卓越素質、創新能力”為人才培養目標,逐漸形成了“生態與環境學科交叉、理工科協同發展”的特色模式,建設成效顯著。流動站于2020年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于2022被評為校內優秀博士后流動站。
為加強學科建設,推動學院發展,誠邀海內外英才加盟,需求具體如下:
一、崗位設置
學科團隊 |
研究方向 |
合作導師 |
人數 |
環境污染治理與資源化 |
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土壤污染修復與持續利用 |
周丹丹 |
1 |
環境污染治理與資源化 |
減污降碳、二氧化碳固定、氫能源利用 |
羅一豪 |
1 |
城市污水再生與儲存 |
流致聲振動 |
范偉 |
1 |
環境污染與控制化學 |
新污染物環境行為、效應及風險評估 |
曲蛟 |
1 |
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 |
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 |
馮江 |
1 |
濕地科學 |
生態系統與環境變遷 |
于子成 |
1 |
環境生態與濕地保育 |
濕地生物地球化學與環境變化 |
于曉菲 |
2 |
環境生態與濕地保育 |
環境微生物 |
吳麗 |
1 |
生態系統生態與土壤生物學 |
土壤生態學 |
吳東輝 |
2 |
二、應聘條件
1.身心健康,學風嚴謹,熱愛科學研究,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富有創新精神,善于團隊協作。
2.理論基礎扎實,科研能力突出,在校期間表現良好,成績優異,在本學科領域內發表過系列研究成果;能勝任本學科的科研工作,服從學院的工作安排。
3.年齡不超過35周歲(截至報名之日),具有博士學位(獲得博士學位時間不超過3年)或應屆博士畢業生(2025年1月31日前獲得博士學位),博士學位所屬二級學科與招聘專業一致或相關;本校博士研究生不能申報相同一級學科流動站。
4.須全職進入博士后流動站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5.非本校在崗教職工。
三、薪酬待遇
1.薪酬不少于18萬元/年(稅前),按月發放,發放兩年。
2.享受國家規定的社會保險及住房公積金。
3.資助期內,享受子女入學、入托政策。
4.資助期內,可申請吉林省博士后公寓、享受學校健康體檢待遇。
5.在站期間可申報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國家資助博士后研究人員計劃(B、C檔)、博士后國(境)外交流項目;可申報吉林省博士后研究人員擇優資助項目、成果轉化落地項目等。
四、應聘流程
1.應聘者登錄東北師范大學人才招聘網報名,實名注冊并提交應聘材料:本人簡歷,學歷學位證書,各學習階段成績單,主持或參加的項目、發表論文等研究成果及其他相關佐證材料的掃描件。報名截止時間2024年6月12日。
2.學院成立審核小組對應聘者資格進行審查。符合條件的應聘者參加面試考核,同時查驗應聘材料原件,合格者參加身體檢查,考核結果報學校審議,審議通過后公示招聘結果。公示期滿無異議者,辦理進站手續。
五、聯系方式
于冬晨(環境學院)
電 話:0431-89165610
劉 潔(人事處)
電 話:0431-85099173
人事處
環境學院
2024年5月30日
信息來源于網絡,如有變更請以原發布者為準。
來源鏈接:
https://rsc.nenu.edu.cn/info/1042/3014.htm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