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聯合批復同意建設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下簡稱懷柔國家科學中心),使其成為繼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后批復的第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而在日前召開的首屆國際綜合性科學中心研討會上,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陰和俊明確表示,“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成為代表我國最高科技水平的科學研究和人才聚集高地,成為引領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核心支撐。”
作為科技國家隊,中科院早就在懷柔科學城的建設中提前布局、全面參與,成為建設懷柔國家科學中心的中堅力量、主要成員。那么,懷柔國家科學中心到底應該如何建設?有哪些特色?《中國科學報》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三步走的全面布局
“一張藍圖繪到底。”對于懷柔國家科學中心,其建設日程到底如何安排呢?
對此,陰和俊表示,目前懷柔國家科學中心已經有了相關規劃:到2020年左右,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成效初步顯現;到2030年,全面建成世界知名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到2050年,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中國科學報》記者還獲悉,目前懷柔科學城的規劃范圍已調整至約100.9平方公里,將著力打造涵蓋基礎研究、科學教育和成果轉化功能的空間載體。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常務副主任丁洪認為,從歷史上看,二戰之后,世界各國才開始有意識地建設科學城。“二戰之后,科學越來越重要,大科學裝置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集中建設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丁洪還表示,懷柔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主要強調三點:第一是“帶著國家的戰略”而進行;第二是以科學為主,“主要強調原始創新,而不是拿國外創新的科學知識來做技術的集成”;第三是強調綜合性發展,“現代科學發展越來越強調綜合和多學科交叉,因此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需要從多學科交叉研究的角度,使我國科學發展更上一層樓”。
大科學裝置穩步推進
作為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的建設自然不能少。
《中國科學報》記者了解到,目前由中科院相關院所牽頭,材料基因組、清潔能源材料測試診斷與研發等首批五大交叉研究平臺已全部按計劃順利開工。此外,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兩大科技基礎設施也將于今年9月和12月開工。
此前,中科院和上海市合作建設上海張江科學城,也在當地布置了一些大科學裝置。那么懷柔科學城的建設有哪些區別呢?
對此,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王恩哥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全國科創中心時,首先提到的就是北京和上海,這說明兩個地區都非常重要,但兩地的建設會有所不同。懷柔國家科學中心將重點布局物質科學、空間科學、地球科學等重大科學領域,而上海張江目前有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等大科學裝置,“主要支持生命科學、人類健康、新能源等方面的研究”。
丁洪也強調了大科學裝置對于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重要作用。他表示,懷柔科學城最開始的建設,就是以大科學裝置為依托,因為它有非常強大的科研技術轉換能力,而且也可以跟周邊的研究型大學緊密結合來培養人才。“比如懷柔目前已有中國科學院大學,未來也可能會吸引其他高校來此辦學。”
充滿想象力的空間
對于懷柔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多名科學家均在采訪中表示,十分看好其未來的發展。
“當前,科學城最主要的是需要科學家,有科學家才能稱得上科學城。”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表示,未來他帶領的團隊將在懷柔全力推進中科納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技術應用產業化,“希望我們能推出對國家有用的重大技術”。
王恩哥表示,在懷柔國家科學中心整體的建設中,高新產業的發展也已經在計劃之中,“未來會在此布局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環保技術的研發等相關產業”。
“現在,懷柔科學城有很多空間是我們可以憧憬、想象的。比如說未來會不會建成像美國麻省那樣的生物科技園?這些都是有可能的。未來,我們希望把這里做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產學研一體化的地方。”丁洪說。
丁洪認為,在借鑒日本筑波科學城、韓國大德科學城和歐美很多綜合性科學城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如果有一張完善的藍圖,有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相信再過10年左右,懷柔科學城會成為世界上最好的科學城”。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