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庫馬拉教授和中國學者的合作再一次受到了學界矚目。這是因為,他領銜的赫爾辛基大學團隊和復旦大學王琳團隊合作,在《科學》雜志發表了題為《中國典型超大城市的硫酸-二甲胺大氣新粒子形成事件》(“Atmospheric New Particle Formation from Sulfuric Acid and Amines in a Chinese Megacity”)的論文。此項研究首次發現并證實了我國典型城市大氣中的硫酸-二甲胺-水三元成核現象,揭示了上海“大氣新粒子”形成的化學機制,也為我國大氣顆粒物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科學證據。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姚磊博士、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博士生Olga Garmash為共同第一作者。
庫馬拉:有很多原因使得他們會這樣形容,但我想最大的原因是決定支持開放的科學和開放的數據(Open science and open data)。 我們的數據可供所有人免費使用,這使得過去20年來非常成功的協作研究成為可能。我從未因這項開放數據的決策失去任何東西,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從我現在這1000多篇發表中看到這一點。
庫馬拉:中國從一開始就是PEEX的積極合作伙伴。 PEEX與“一帶一路”倡議有很大關系,現在我們有了姐妹組織,如中科院遙感所領銜的“數字一帶一路”(Digital Belt and Road ,DBAR),以實現我們的愿景。 在過去的幾年中,這種交叉學科的國際組織的資金狀況并不是那么好,但進展正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我希望在未來兩年內,我們將看到PEEX與DBAR一起取得更快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