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陸琦
“近年來,一些本來已經發展較好的儀器受到國外儀器進口的沖擊,已經或者正在面臨消亡。”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向《中國科學報》道出了她的擔憂。
她說,放眼望去,各實驗室配備的基本都是進口儀器。這對國產儀器的發展、基礎科研能力提升不利,也在科學儀器方面對國外形成依賴,使國家有技術安全的隱患。
兩院院士王大珩有一個經典的比喻:“中國科學技術要像蛟龍一樣騰飛,這條蛟龍的頭是信息技術,儀器儀表則是蛟龍的眼睛,要畫龍點睛。”
崔向群認為,盡管不必每樣產品和技術都由自己發展,但重要儀器設備以及關鍵的技術,還需要自己掌握研制能力。
精密儀器產業的特點是規模和市場不一定很大,但是吸收和應用新技術成果最快。對此,崔向群表示,一些重要科學實驗和測試的精密儀器不能完全依靠市場調節,需要得到國家政策和經費上的支持,堅持自主創新發展。
她建議,使用國家財政資金資助的科研項目,在申請購買進口儀器時,審查國內是否有同種儀器能滿足科研需要。在不影響科研項目進展的前提下,要求優先購買國內自主研制的儀器開展科研工作,為國內自主研制的儀器提供生存空間和創新發展的機會。
“自主創新和研制的儀器,只有不斷被應用、在實踐中不斷被改進,才能不斷完善,進而達到和超過國際先進水平。”崔向群說。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