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調研東北地理所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供圖
■本報記者 秦志偉
4年特色研究所的建設和發展之路,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走得既穩又實:優化學科布局,凝聚主攻方向;推動協同創新,強化學科引領;推動成果轉化,打造全產業鏈條……
有兩組數據可以證明:東北地理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從籌建前的1項增加到9項;4年來累計獲得科研經費約7.9億元,是籌建前同期水平的兩倍。
看到這兩組數據,和東北地理所打了30多年交道的東北師范大學原黨委書記盛連喜也不禁感慨:“特色研究所建設非常有必要,這讓他們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國家科研主力軍。”
這場“特色之旅”源于2015年,東北地理所進入中科院研究所分類改革試點,開啟了特色研究所建設之路。東北地理所以滿足現代農業和生態文明建設兩大國家需求為使命,著力解決東北主要作物種質資源創新、土壤治理及糧食增產、生態恢復及環境保護等重大科技問題。
定特色 聚農業
何興元擔任東北地理所所長至今已有11個年頭。當年他從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調來上任時,東北地理所還在為生存問題發愁。
何興元到任后,所領導班子開始重新定位發展方向,聚焦農業發展需求,調整科學布局和科研方向,漸漸扭轉了東北地理所發展相對緩慢的問題。這些前期探索和積累,為未來建設特色研究所提供了底氣和信心。
但同時,何興元也十分清楚研究所自身的弱勢所在。“定位準確、學科有特色,但整個學科體系還不完善”。他向《中國科學報》舉例說,籌建特色所之前,東北地理所只承擔了“松嫩—三江平原糧食核心產區農田水土調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說明核心競爭力還不強,這與東北地理所的地位是不匹配的”。
因此,走好特色建設的第一步尤為關鍵。“優化學科建設,凝聚特色方向。”這是所領導班子經過廣泛調研和反復討論后給出的結論。
東北地理所首先調整了地理學、遺傳學和生態學專業方向,重點打造大豆分子育種、黑土生態、蘇打鹽堿地改良等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構建“實驗室+中心”的新格局,提高區域地理、環境科學和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對農業特色學科的服務力度;強化特色方向研究團隊,新建寒區大豆育種等6個農業特色方向學科組。
無疑,這種學科調整對于東北地理所的傳統方向而言頗具挑戰性,然而回報也非常明顯,那就是爭取國家重大任務的能力增強了。
何興元把2016年看作東北地理所的項目年。當年,該所共承擔了4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含原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項目,分別是“主要經濟作物分子設計育種”“東北蘇打鹽堿地生態治理關鍵技術研發”“中高緯度濕地系統對氣候變化響應”和“東北退化濕地恢復與重建技術及示范”。
其中,由東北地理所研究員馮獻忠牽頭主持的“主要經濟作物分子設計育種”項目,經費7837萬元,是該所建所以來拿到的經費最高的項目。
然而馮獻忠曾為經費預算編制頭疼。2016年4月22日,馮獻忠接到科技部的電話,要求在5月3日前完成經費預算編制。“現在新政策多,我對經費編制又不熟悉,于是請所里提供幫助。”他回憶說。
第二天恰逢周六。一大早,時任副所長黃鐵青就聯系了財務管理處處長李濤,并讓馮獻忠找他商議。“國發[2014]11號文件明確要求,預算評審時不得按比例扣減”“關于間接經費,建議按規定標準要足”……李濤迅速投入工作,同馮獻忠及團隊成員“互動”,協助其按時完成了預算申報書的編制工作。
回想起這段經歷,李濤記憶深刻。“雖然有壓力,但也有動力,特色所建設讓我們更有精氣神兒了。”這名在東北地理所工作了20多年的老員工說。這句話也道出了廣大科研人員的心聲。
根據科睿唯安最新一期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數據,東北地理所共有兩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分別為農業科學和環境科學與生態學。其中,農業科學學科從2018年5月首次進入全球前1%后,排名穩步提升;環境科學與生態學學科是今年1月首次進入全球前1%的。
定機制 聚人才
盛連喜在參加東北地理所舉辦的中科院“百人計劃”的一場答辯時,曾私下問何興元:“你們每年能拿出多少錢讓青年人才出國?”聽到200多萬元后,盛連喜不由得感慨一番。
近些年,東北地區人才流失嚴重,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東北地理所身處其中,也難免面對“孔雀東南飛”的窘境。
“定位再明確,學科再有特色,沒人才也不行,尤其是領軍人才。”何興元說。留住人才、培養人才,成為東北地理所建設特色所的一項重要任務。為此,東北地理所想了一招,即全力支持國家項目申請,同時培養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
修艾軍是東北地理所2016年從美國引進的學者,也是舉全所之力培養出來的首席科學家之一。她主要從事大氣環境模式的開發與應用,目前是東北地理所海外特聘研究員,也是區域大氣環境學科組組長。
談到自己主持的2017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東北哈爾濱—長春城市群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技術集成與應用”項目,修艾軍說她要感謝的人太多了。
她介紹,在美國申請項目時,自己所在的機構沒有義務提供幫助,只有課題組成員去做。而在東北地理所則恰恰相反,所領導不僅主動過問項目申請書的填寫進度,有時還會幫她審閱修改。
修艾軍對東北地理所的項目申報評審會議尤為贊同。“所里多次組織專家對項目申請書、實施方案等進行把關,專家們提出的建議特別有用。”她說。
組織這樣的“把關會議”是科研計劃處處長武海濤的日常工作之一。而“把關”的另一個目的就是要用好人才,不斷挖掘他們的潛力。這一做法現在看來是卓有成效的。該所承擔重大科研項目的首席科學家由籌建前的1人增加到現在的10人。
另外,東北地理所在薪酬體系改革上著實下了一番功夫。研究員呂憲國是國家重大項目“東北退化濕地恢復與重建技術及示范”項目的首席科學家。談及特色研究所建設,他最明顯的感受就是首席績效津貼有大幅增加。這是東北地理所特色之旅的又一項重要機制創新。
何興元介紹,東北地理所建立了以“三重大”為導向、差異化的薪酬體系,其中一項就是提高重大項目首席績效津貼。其他措施還包括增設服務項目首席績效津貼和提高高層次人才崗位津貼。
東北地理所推出的青年人才培養計劃也頗具特色。比如,對青年人才的國際化培養每年高達20人以上。該所還大膽選拔優秀青年骨干擔任項目副首席、學科組負責人,加快對青年人才的鍛煉與培養。
“穩定好現有人才,培養好后備人才,同時還能引進一些前沿稀缺人才。”這是何興元目前希望達到的“理想狀態”。然而記者統計發現,何興元的介紹顯然包含了謙虛的成分。近5年來,東北地理所共引進優秀人才46人,特色方向占75%以上。其中,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人才”和“青年人才”各1人,中科院“百人計劃”7人。
在此基礎上,東北地理所還啟動實施了優秀人才共享機制,累計引進、共享10位中科院海外特聘專家和11位特色所海外特聘專家。
農業是應用性很強的行業,對科技成果轉化的需求和要求都很高。為此,東北地理所尤其重視成果轉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并相繼出臺了成果轉化人才破格晉升、提高成果轉化收益分配等激勵措施。
大豆育種專家李艷華,28年來先后育成10個東生系列大豆新品種并成功轉化1860萬元,在東北推廣面積達5000萬畝,為地方增加經濟效益40億元。為此,她于2015年被破格晉升為研究員。
采訪李艷華當天,又有一個700萬元的訂單找到了她。這位在當地幾乎家喻戶曉的“金豆娘娘”,憑借東北地理所的廣闊平臺,繼續揮灑汗水,鋪展著科技興農的絢麗彩虹。
定學科 聚力量
科研人員在中科院三江平原沼澤濕地生態試驗站開展濕地研究。
濕地學是東北地理所的優勢學科,我國唯一一位“濕地院士”劉興土就在東北地理所。“全國從事濕地研究的人基本都是從我們這里出去的。”呂憲國笑稱。
作為濕地領域的權威專家,盛連喜曾跟何興元開玩笑:“吉林東北部山區是我們的天下,松嫩平原是你們的天下,大家不要相互攪和。”然而東北地理所的做法是,兩家聯合起來一起做。
在審核東北地理所有關濕地項目材料時,盛連喜發現,這些項目“站位高,能準確把握行業發展前沿、聚焦國家重大需求”。
作為國家在農業領域的一支主力軍,近年來,東北地理所在學科引領方面發揮的作用也讓同行有目共睹。“主要經濟作物分子設計育種”項目就聯合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山東大學、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7家單位。
除了以項目為依托,東北地理所還注重機構間聯合,比如與東北師范大學、延邊大學共建長白山濕地與生態吉林省聯合實驗室,與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共建大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
吉林農科院大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8月,近幾年由于人才、資金等原因,發展態勢放緩。東北地理所在大豆領域具有科研優勢。其中,大豆光周期分子機制及模塊解析國內領先,創立了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體系,引領我國大豆分子設計育種學科。
2017年,吉林省發改委動議,推動東北地理所與吉林農科院合作,盤活大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除了大豆種質資源創新外,退化黑土地力提升、蘇打鹽堿地高效治理也是東北地理所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學科,在國內處于領跑地位。
2018年7月,特色研究所評估時,東北地理所已全面完成籌建期目標,5個服務項目超額完成任務。其中,“三江—松嫩平原濕地水文調蓄能力與農業水資源保障”項目的任務目標為完成溝渠蓄水凈化技術兩項,提交咨詢報告兩份,發表SCI論文10篇。實際完成情況是:研發并授權溝渠蓄水凈化技術等發明專利32項;提交咨詢報告5份,其中兩份被中辦、國辦采納;發表SCI論文230篇;申報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兩項,培養“優青”“青千”各1人;獲得省部級一等獎3項。
建設特色研究所后,東北地理所副所長姜明明顯感到,研究所與地方政府的關系一下子拉近不少。“現在吉林省科技廳、發改委有什么相關的事,都會想到我們。”
“我們始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何興元解釋說,我國大豆對外依存度高,原因之一是大豆單產低,而其中60%的因素在于育種技術水平的差異。為此,東北地理所瞄準這一問題集中發力,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說起來,這一切都與東北地理所“聚焦農業”的特色定位與布局密切相關。由此,鹽堿地改良也成為東北地理所主攻的又一個方向。據統計,我國目前有各種類型鹽堿地約15億畝,其中1/3的土地具有農業利用潛力。
東北地理所研究員梁正偉的主要工作是蘇打鹽堿地生態治理。“這類鹽堿地,尤其是重度蘇打鹽堿地治理是世界公認的難題,而松嫩平原是我國內陸蘇打鹽堿地的集中分布區、生態脆弱區、集中連片貧困區,也是‘藏糧于地’的重要區域。”梁正偉介紹。
經過長期探索和攻關,2015年,由東北地理所為第一完成單位、梁正偉為第一完成人的“蘇打鹽堿地大規模以稻治堿改土增糧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該成果已被吉林省農業農村廳列入農業主推技術進行推廣。
梁正偉認為,這些成果的取得,無不得益于國家、中科院支持科技創新的有利政策。特別是在東北地理所建設特色研究所后,他先后承擔了“蘇打鹽堿地高效治理關鍵技術示范”重點培育方向項目、“松嫩平原蘇打鹽堿地治理與草地生產力提升技術”重大突破項目。
特色研究所建設讓東北地理所的工作越來越接地氣,并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認可。自該所2013年實現省級一等獎零突破后,現今已榮獲省部級一等獎16項。
2017年11月,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赴東北地理所調研。調研期間發生的一個小插曲,讓研究所得到了一個大機遇。白春禮路過馮獻忠實驗室,駐足小憩時,一張照片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東北地理所在遼源市東遼縣的農業示范基地布局圖。
這時,一旁的何興元向白春禮匯報說:“這個基地是我們與遼源市共建的,核心基地1000畝、示范區5000畝,準備打造成有機農業樣板……”聽完介紹,白春禮很感興趣,當即決定調整行程去基地看看,后來因時間原因未能成行。但這個基地無疑給中科院領導留下了印象。
回到北京后,中科院黨組召開會議專門討論了這件事。“會上,白院長指示,要把遼河源基地建成中科院現代農業示范基地。”何興元介紹說。此后,各種項目、資金、技術、人才等加速涌到遼河源基地。
隨著各項工作不斷推進,東北地理所對遼河源基地的定位也更加清晰——依托遼河源基地,支撐吉林省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服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打造“美麗中國”核心示范區。
何興元表示,未來,面向國家現代農業重大科技需求,東北地理所將在完成特色研究所建設任務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大豆分子育種、黑土及堿地生態、濕地學等特色學科研究水平,實現由國內領跑、國際并行到國際領先的躍升。
越冬土壤動物采集
遼河源基地山水林田湖項目區
大豆分子育種田間試驗
保護性耕作田間試驗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