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召開“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良好作風學風”座談會。會上,10位科學家共同簽署了《“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良好作風學風”倡議書》。
這封倡議書在網上流傳后,引起了科技工作者的熱烈反映,截至目前,有數萬名科研人員參與了網絡聯署活動。在他們中間,一批青年科研人員的身影尤為突出,他們不但第一時間參與了聯署,更通過《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等平臺,表達了自己的心聲,講述了他們渴望純凈科研環境,建立良好學風的真實故事。
陳云霽:科研是一生的長跑,在起跑線上就要做好自己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倡議書》發起人之一
非常榮幸能代表10名倡議人,向全國科技界宣讀這封倡議書。這兩天,我看到大家的反響非常熱烈,我們所、其他所的很多老師們都積極在網上聯署。這說明倡議書來得非常及時,大家對于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是極其期待的。
形成這個倡議書,是眾多科研工作者發自內心的呼聲,尤其是一些德高望重的前輩的帶領。我一聽說有這事,就覺得很有意義,決定積極參與。
我希望青年科研人員從自己做起,從教育自己的學生做起。科研是一生的長跑,在青年時代不遵循好的學風,就相當于在起跑線上就已經失敗了。
董鳳良:不做“圈子”文化的幫兇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理事
我感覺這個倡議書恰逢其時。一個人沒了品德,失了誠信,就丟了做人的根本,還怎么可能在科研工作上取得突破呢?我們青年科技工作者仍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堅持國家和人民利益至上,艱苦奮斗、科學報國的優秀品質,有大胸懷、大視野、大擔當,堅持科學研究的本秉,求真求實。
前段時間,我們組織了一個學術論壇,有一個環節是評選是優秀墻報,邀請參會專家在微信群對墻報進行投票,結果卻出現兩個墻報得票數遠超與會專家人數。盡管這兩個墻報的工作還不錯,但我們仍直接否決了這兩個有拉票行為的墻報。科學研究雖無邊界,但學術道德是有底線的。尊重事實就是尊重大家,尊重自己。
同時,我堅決反對“圈子”文化。目前,“打招呼”、“走關系”的風氣在項目評選、人才計劃遴選中有日益見長的趨勢。其實,我們青年科技工作者正是這股歪風邪氣下的弱勢群體,對其厭之恨之,因此更應堅決抵制,不做“怪圈子”的幫兇。
逯非:讓師生關系回歸正途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北京城市生態系統研究站副站長,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理事
一個月前,我參加了在長白山站舉行的的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站長研討班。會上,趙士洞先生作為我國老一輩生態學家,介紹了我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建立的歷程,特別回顧了當時國家向世界銀行借外債,推動我國長期定位生態研究的歷史。我們的科研經費,很多都來自國家的支持和百姓繳納的稅金,必須要牢記使命,用好經費,做好項目,才對得起國家和人民的信任。
作為一名研究生導師,對自己的學生是非常關心的,也想談談對科研工作者“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倡議。現在曝光了一些學生和導師關系問題,個別案例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后果并且涉嫌犯罪。
一個學生的求學生涯到了研究生階段,可能導師就是他最后一個同時具備形式和實質的老師了。因此,當老師的更應當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讓學生切身體會,一個科研人,一個老師,一個大寫的“人”字應該怎么寫。
在學生的管理和教育上,我們不能失之于寬,失之于懶,有責任有義務做好傳承,不僅僅是傳承科學知識,更要傳承科研精神和如何做人。作為青年一代的研究生導師,也應該與師生關系失常的現象作斗爭,自覺抵制,努力塑造新一代研究生導師形象,讓師生關系回歸正途。
施一:保持一顆赤子之心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黨委委員,中科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理事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科學技術是人類的偉大創造性活動,一切科技創新活動都是人做出來的,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學風和作風,決定著我國科技事業的成敗。
老一輩科學家的家國情懷和奉獻精神為我們青年一代留下了重要的遺產。參與“兩彈一星”工作的科學家,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踏遍戈壁草原,連克千重艱辛,視名利如糞土,最終取得了成功。“兩彈一星”作為新中國建設的重要成就,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威望和地位。
我們年輕人也要堅定理想信念,只有把自己融入祖國和時代發展的脈搏里,急國家之所需,想國家之所想,保持一顆赤子之心,戒驕戒躁,踏踏實實,才能真正實現個人的成長。而良好學風作風的養成,需要從點點滴滴做起,從小事和自我做起,逐步去影響和改變他人,營造風清氣正、公平公正的科研環境。
中國夢與世界夢息息相通,中華民族應該對人類社會作出更大貢獻。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有家國情懷,也要有人類關懷,發揚四海一家、天下為公從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
我本人從事傳染病防控研究,也在積極踐行“一帶一路,公衛先行”理念。傳染病具有爆發性和傳播性,是不分國界的,傳染病防控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和我的同事們將努力推動搭建全球傳染病防控研究網絡,為保障“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實施和促進全球傳染病防控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楊波:反對浮夸浮躁、投機取巧
中科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載人深潛英雄
這份倡議書對每一個科研工作者都是非常重要、非常及時、同時也是非常必要的。
當年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在國家經濟、技術基礎薄弱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義無反顧地投身到“兩彈一星”的偉大事業中,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現階段我們同樣也面臨一系列壓力,包括新一輪科技產業變革、國內產業轉型升級挑戰等。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核心,就是要我們每一個科研人心系祖國、敢于擔當。
特別是我們要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崇尚學術民主,堅守誠信底線,反對浮夸浮躁、投機取巧,反對科研領域“圈子”文化。
只有在一個風清氣正的良好科研環境下,我們才有可能實現載人航天、載人深潛、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重要科技方向的引領式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李偉:同不良作風學風作斗爭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作為一位年輕的科技工作者,我認為這份倡議書不僅是倡議,更應該成為年輕一代科技工作者要求自己的標準和準則。
最近我參加了中科院和我們動物所組織的一系列學習活動,深深地被老一代科學家高尚的科學家精神感動了。以我們所的創始人秉志先生為例,他作為中國第一屆赴美公派留學生,致力于把“科學之火”引入中國,創立了最早的民間自然科學團體——中國科學社,創辦中國最早的學術刊物《科學》雜志,是“賽先生”最早的倡導者之一,提出“科學救國”的理念,在惡劣的環境中堅持不懈,從不退縮。
解放后,他除了堅持自己的科學研究,還大力參與新中國的科技建設和人才培養,為國家發展積極建言獻策,推動了我國成立首個自然保護區。抗美援朝時期,他甚至向國家捐獻了自己的房產。
與他們相比,在新時代,我們年輕一代科技工作者擁有了老一輩科學家所沒有的優越條件,但在優越的環境中,卻往往更容易在困難面前退縮。面對中國科技界在作風學風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們要勇于正視,敢于糾正,既要從自身抓起,用倡議書中的要求來嚴格要求自己,也要敢于同不良的作風學風斗爭,不負使命,為中國科學事業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徐穎: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
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理事
在當前科研生態越來越好的大前提上,這份倡議書恰逢其時,為我們樹立了標準,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一定按照倡議書來嚴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努力做實際真正有用的東西。
北斗系統是一個大國重器,在這艘大船上,有老一輩科學家為我們掌舵護航,也有中年科學家領航指引方向。作為青年一代,我們努力學習、努力成長。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為我們留下了艱苦奮斗的科學精神,也為我們留下了從沒有門戶之見、對每一位青年科研工作者都努力提攜的高尚品質。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多次感受到來自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對年輕一代的期待、鼓勵和幫助。我們期待著不僅能夠將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的學識傳遞,也能將他們的這種精神和信仰傳遞。
科研是一個神圣的殿堂,探索神秘的未知科學世界容不下半點浮躁、急功近利,更容不下弄虛作假。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吾輩必將秉持這樣的信念,為中華民族從科技大國走向科技強國,屹立于世界科技之巔奉獻自己的一生。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