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需要入鄉隨俗嗎?《人民日報》在6月13日刊發的名為《海歸需要入鄉隨俗嗎》的評論中做出了這樣的回答:“入鄉隨俗”沒有錯,但前提是要看這個“俗”是良俗還是陋俗。如果是前者,自應“順而隨之”;如果是后者,就該“拒而改之”。
該文肯定了海歸科學家們敢于直面、批評“陋俗”——中國科研體制機制問題以及阻礙創新的文化積弊。
科研創新離不開健康的“土壤”。
入鄉改“俗”少不了海歸一份力
“引進高端人才的目的不只是加強研究實力,更需要他們與國內科技人員共同努力改善科研和人才培養的環境。”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首席科學家李國杰在一次引進高端人才得失的討論會上如是說道。
評論中同樣提到,國家大力實施“人才”也希望海歸能引進先進的理念和做法,保持改革創新的銳氣。正如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所說:“對科技體制和發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是每一位海歸科學家對國家、民族義不容辭的責任。”
相對于“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的國內學者,海歸仿佛更多了一項入鄉改“俗”的使命。而這改俗的壓力可不小,一方面,對國內科研環境的擔心已造成很多人才滯留海外,與此同時,一些海歸也很可能“適應”科研氣候,并將不健康的文化延續下去。但是,還有像施一公、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這樣的海歸,不斷地反躬自省且堅定地為科研改革大聲疾呼并銳意踐行著。
“軟”環境越來越健康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對科研創新的重視,經費不足、儀器設備落后、科研人員待遇差等硬環境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主要問題逐漸落腳在科研軟環境上。
2011年上半年,中組部人才工作局、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專項辦委托專業調查機構對“人才”的實施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創新人才對國內科研環境的評價并不高,49%的人認為國內“研究風氣不好,把很多時間花在學術之外的 公關 活動上”。
為了積極改善這種軟環境,被譽為國內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應運而生,走上了一條不同于國內其他科研體系的路子。在那里,美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積極推行與國際接軌的聘任制度、不受行政干預的所長負責制,形成平等開放自由的科研風氣,使研究人員能夠心無旁騖地搞科研,更不用為跑項目、拉經費、發論文而“走火入魔”。
在短短的幾年間,生命所就集聚了眾多優秀的青年科學家,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由諾貝爾獎獲得者擔任主席的國際專家委員會這樣評價生命所: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研究所能在如此短暫的時間里,在國際科研領域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
而像這樣的科研“小環境”在全國尚屬少數,其健康的科研“軟環境”亟待推廣。近年來,除了海歸在改革及凈化風氣方面身體力行,各級政府、科研機構在體制機制的創新上也相應地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科研軟環境已越來越健康。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