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支持留學人員歸國興業,是近年來組織人事部門工作的重頭戲之一。為吸引海歸創業,各地紛紛開出優厚條件,爭相為他們提供廣闊的創業空間。
那么,海歸選擇創業地點最看重的是什么?在創業過程中,最需要政府做的是什么?各地該如何量體裁衣為海歸打造適宜的創業環境?在近日舉辦的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上,與會嘉賓紛紛拋出自己的觀點,期冀政府幫助海歸創業企業走得更遠。
海歸選擇創業城市更看重什么
選擇一個地方創業,環境非常重要。除了政策、資金、稅收支持,區域交通、生活配套等普遍性因素,與會嘉賓普遍關心的是一個城市的產業配套環境、政務環境和人才環境。
“對我們制造類企業來說,產業配套非常重要。我們需要所在城市本地或周邊有很完善的供應商集群和客戶群,能很容易找到他們。”錢濤2006年回國創建星弧涂層新材料科技(蘇州)股份有限公司,現在公司已經發展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可提供規模量產DLC涂層的企業。
強化產業特色,形成產業人才集聚優勢,對城市吸引海歸創業會產生巨大的吸引力,海歸創業者尤其需要自己的“朋友圈”。
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耿強認為,海歸創業者普遍面臨著申報“人才”、企業上創業板、找投資等問題,他們希望周圍能聚集很多有共同語言的人,這樣既可以通過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又可以降低解決相同問題的信息成本。
蘇州吉瑪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張佩琢強調更多的是政務環境。
“有一次我自己到窗口辦理公積金,工作人員并沒有因為快下班了讓我下次再來,而是毫無怨言加班幫我辦理。回國創業到現在,我感受最深的是,無論是和政府官員打交道,還是和一般窗口服務人員接觸,都是非常公開公平公正,不需要做托人情的事。”張佩琢說,政務環境公平、高效,既不會因為你的海歸背景開綠燈,但又會在政策允許范圍內盡量幫企業發展,這對“水土不服”的海歸創業企業相當重要。
能不能迅速組建起公司的團隊,也是每個創業者最看重的問題之一。
“核心團隊可以在公司組建初期就確定,但中層員工以下需要面向社會招聘。我們要考慮在一個城市創業后的人才使用成本,比如專業人才是不是好找,人才穩定性是不是夠強,人才選擇就業城市,未來流動趨勢會不會改變等。”
陶軍華2011年回國創立蘇州漢酶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現在公司有博士及博士后9人,碩士32人。他認為,公司目前之所以能成為國際一流的合成酶生產基地,正是由于迅速聚集了這些人才。
政府服務如何做好細節文章
吸引海歸創業,除了對總體引才環境進行打造,還需要政府提供的創業服務做到“精、深、細”。眾多成功創業的海歸認為,政府到位而精準的服務,對企業發展是必不可少的。
劉圣2008年回國創辦蘇州旭創科技有限公司,發展過程中曾遇到海外一個很大競爭對手的專利訴訟。在企業最困難的時期,公司得到了蘇州知識產權局的全程幫助,產權局甚至派人一同陪劉圣去北京打官司。
劉圣說,剛創業時,往往關注的是哪個地方給的投資和補助最多。但隨著各地引才力度加大,這些優勢越來越不明顯。從企業長遠發展來看,幾百萬補助和房租的減免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地方政府有沒有專業的服務水平和服務精神。
為扶持海歸創業,蘇州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海歸創業企業開展了個性化服務。在創業服務方面,成立人才產品營銷服務中心,服務內容包括政策申報、創業培訓、管理咨詢、互動交流、成果轉化等;在企業成長服務方面,鼓勵在蘇高層次人才領銜組織各類國際性學術會議和研討活動,并給予一定的資助;在生活服務方面,則對高層次人才在出入境、醫療等方面予以優惠,盡可能為人才扎根蘇州解決實際困難。
當初回國,蘇州晶云藥物科技有限公司創辦合伙人陳敏華最擔心的是怎樣處理好與地方政府的關系,然而經過4年的接觸,無論是企業落戶過程中的各種手續,落戶后的人才引進和項目申報,還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貸款融資,政府總會通過各種方式服務和指導。陳敏華的感觸是:“政府服務專業高效,不擺架子,說到做到,這是讓人才扎根創業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防止創業服務變成“創業干預”
很多城市為吸引海歸創業做足了細節功夫,但是也有投資商提出自己的隱憂,他們擔心,政府這種“保姆式”的服務會導致海歸企業在今后的市場競爭中“狼性不足”,會影響企業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做大做強。
并不是所有的海歸回國創業都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曾投資了百度、搜狐等眾多高科技企業的IDG全球常務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熊曉鴿認為,由于不熟悉國內的市場規則、生活環境和文化氛圍等,海歸回國之后普遍面臨1-2年的“適應期”,如何度過這個適應期,需要政府對初創企業進行細心培育。
“盡管大家都知道孩子如果從小生活在艱苦環境中,可能更利于以后的成長,但沒幾個人會把孩子生下來就放到冷水里。初創企業如同嬰兒,從生存幾率上來講,保姆環境下長大的企業要更高。”談到自己回國創業初期面臨的困境,張佩琢并不隱諱:“當初我把回國創業看得很簡單,認為只要有技術和市場,就能很快拿到大筆風險投資,順順當當把公司做起來。但實際情況是我在創業前四年,風投的錢一分也沒拿到,全靠積蓄和借錢把公司發展起來。”
但是,在海歸創業中,政府服務的尺度如果把握不好,就有可能把“創業服務”變成“創業干預”,這個度應該怎么拿捏?
蘇州微木智能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鵬2011年回國創業時走了很多城市,他覺得各城市在創業環境建設上有兩種傾向,一種是草根創業的氛圍較濃厚,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全靠自己拼搏;一種是高層次人才創業氛圍比較濃厚,政府的身影常在企業成長進程中出現。相比較而言,李鵬認為后者更適合海歸創業企業成長。
“政府如果能準確地將服務定位在早期幫助海歸企業項目落地上,之后企業發展完全推向市場,我覺得這樣的服務模式會比較好。”李鵬說,我們更希望政府的服務是“扶上馬,送一程”,之后需要政府努力做的,就是為我們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