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海歸就業 > “海歸”與“土鱉”教授應一視同仁

關注微信

“海歸”與“土鱉”教授應一視同仁

時間:2014-10-16來1源: 文匯報(上海) 作者:

今天凌晨出版的《自然》雜志,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杰的署名文章:《中國大學“三步走”改革—高水平師資隊伍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張杰教授透露,經過近十年改革,上海交大將在明年完成海外引進人才教職與本土教職的并軌發展,建立起終身教職通道,預計將在2018年建成與國際接軌的師資隊伍。

圖靈獎得主約翰·霍普克勞福特評價這篇文章稱,為了吸引國際高水平優秀人才,學校必須以國際相當的薪資水平聘用新引進的青年教師,相當于現有資深教師收入的兩倍,這自然會引發嚴重的問題。如果中國要成功提升大學的水平,校長們需要挑戰現狀,為大學未來發展鋪路、規劃。最先戰勝這些諸多挑戰的大學,定將會成為未來中國的“斯坦福大學”。

中國大學亟需根本性的改革

在《自然》的文章中,張杰指出,為探索從要素驅動轉型為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中國政府近年來不斷增加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經費投入。單單2012年全國研發經費投入就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高等教育經費投入超過7000億元。“但目前的評價和激勵方法嚴重阻礙了中國大學創新能力的提升。中國研究型大學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需要推進一系列的改革。大學的核心戰略應該是落實一個全方位的激勵系統框架來不斷提高師資水平,從而提高大學的質量。”

為了快速提升師資水平,國內大學紛紛開展改革探索,比如組建新的學術機構、高薪聘請海外高層次人才、試點終身教職制度等。在張杰看來,這些做法確實能夠短期內帶來“奇效”。但僅僅依靠引進少數“明星”教授并不能全面提升大學的創新能力和整體發展。“僅以交大為例,全校有3000多名教師。即便到2018年,引進師資也只有800名而已,只靠這800名引進人才,不可能使學校獲得跨越式發展。”而且由于引進人才與本土人才在薪酬和待遇方面的差距,還有可能挫傷本土教師的積極性。“中國大學亟需根本性的、系統的、制度性的改革。”張杰在文章中強調。

“三步走”打造世界一流師資

過去十年來,上海交通大學通過以制度激勵為核心的師資隊伍系列改革。

自2007年始,學校出臺了一系列人才引進和培養計劃,構建由學術大師、領軍專家、青年才俊組成的“人才金字塔”。圍繞該戰略規劃,學校通過保障投入、創新機制、先進管理等方式,搭建國際先進的發展模式,在全校范圍內樹立學術“標桿”。這正是張杰在《自然》雜志所提出的 “三步走”戰略中的第一步。

通過引進高水平師資、開展世界級的前沿研究、為廣大教師樹立學術標桿;在全球吸引更多的充滿創新思維的青年才俊,提供充裕的科研啟動經費,直到逐漸產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建立起學術聲譽。同時,上海交大為新引進的青年教師試點建立了長聘教軌體系—青年教師的發展以6年為期,其晉升需要通過專門組成的長聘教職聘任委員會,根據國際同行評議的結果對其未來的發展潛力進行嚴肅認真的評估而最終確定。

而第二步戰略則是分類發展改革。學校針對本土教師設立了三類崗位的分類發展道路:教學為主型、科研為主型、教學科研并重型,讓合適的人才選到合適的發展道路。對院系則改變過去一年一考核的制度,改為6年考核一次。

從2008年起,上海交大為35歲以下的本校青年教師設立了專門支持其發展的基金。張杰介紹:“過去6年,已有1251名青年教師獲得了研究、住房和生活的額外資助,極大地提升了他們的創新激情。”

經過幾年努力,上海交大“人才金字塔”已形成一定規模。張杰坦承,如今,隨著學校海外引進人才達到一定體量,本土人才與其“同臺競技,共同發展”的訴求愈來愈強烈。這也對學校現有的人事制度提出了挑戰。按照學校人才發展戰略,目前也進入發展戰略第三步,兩條發展道路并軌運行,形成世界一流師資隊伍體系的時機。

要實現海外引進人才的教職與本土教職的并軌,對于大學來說,是觸動根本利益的改革。從2010年開始,上海交大開始實施本土教師薪酬和職稱改革,希望連續8年調整,能夠在2018年建成國際水平的師資。

為未來的“中國斯坦福”鋪路

2013年,上海交大決定,在現有改革成果和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在全校創建長聘教職和長聘教軌師資體系,并計劃從2015年起,在全校范圍啟動向長聘教職/教軌的過渡。并軌試點首先在物理與天文系、數學系、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生命醫學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凱原法學院和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等院系推行。全校的并軌工作計劃于2018年完成。“終身教職不在于給教師提供一個終身的崗位,而在于給青年教師提供一個上升的通道,這是學校未來師資隊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張杰表示,上海交大通過以制度激勵為核心的“三步走”改革實踐,為中國高校一流師資隊伍建設探索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道路。張杰的這一評論文章是《自然》十月期“未來大學專輯”的核心文章(centerpiece),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