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董碧娟從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獲悉:2015年度國家科技獎獲獎項目第一完成人中,海外歸國人員有90人,占38.60%,同比增加1.00%;主要完成人中海外歸國人員有376人,占19.00%,同比增加0.73%。
據介紹,根據5年統計數據,國家科技獎獲獎項目第一完成人是海外歸國人員的占35.62%,主要完成人是海外歸國人員的占19.71%。自然獎海歸人員比例呈增長趨勢,發明獎、進步獎海歸人員比例保持穩定。自然獎較發明獎、進步獎的海外歸國人員比例稍高。
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技獎的海外歸國人員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發明成果。比如,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的李培武,以“農產品黃曲霉毒素靶向抗體創制與高靈敏檢測技術”成果獲得2015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據李培武介紹,黃曲霉毒素是迄今發現的農產品及食品中毒性最強的強致癌性真菌毒素。我國每年黃曲霉毒素污染導致的糧油損失達數千萬噸。黃曲霉毒素高靈敏檢測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李培武團隊經過15年艱苦探索,創制出了單克隆抗體、基因重組抗體和納米抗體等系列高靈敏、高特異性抗體,研制出系統配套的檢測技術與產品,對牛奶等產品6分鐘即可完成檢測。他們構建了從抗體質量到檢測技術和污染控制的配套標準體系,攻克了黃曲霉毒素現場高靈敏檢測的世界性難題。項目成果已廣泛應用于農產品科研、生產、流通、加工等領域,在糧、油、奶等農產品食品及飼料企業應用,部分產品還遠銷美國、印度、巴基斯坦、斯洛文尼亞等國家。抗體材料被德國慕尼黑、美國和中國等國家的幾十個國內外權威科研機構應用于科學研究。
四川大學石碧牽頭完成的“基于酶作用的制革污染物源頭控制技術及關鍵酶制劑創制”項目,獲得2015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這一獲獎項目成功開發了以酶處理技術為基礎的制革準備工段污染物源頭控制關鍵技術,為制革行業充分利用生物技術替代易產生污染的化學技術奠定了基礎,實現了源頭削減COD、硫化物和石灰等污染物的目的。該項目集成技術已經在2個示范工程得到應用,關鍵技術在7個企業得到推廣,有效降低了制革生產過程中的污染,對推進我國制革行業的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江南大學陳堅等人完成的“酮酸發酵法制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獲得2015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酮酸在食品、醫藥和化工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由于化學合成法會導致環境污染嚴重、生產過程和產品安全性差、能耗高和得率低等問題,采用發酵法生產酮酸成為國際公認的必然趨勢。該項目率先實現了a-酮戊二酸和丙酮酸的工業規模發酵,使我國成為第一個能夠工業發酵生產所有碳中心代謝途徑相關有機酸的國家。該成果從2009年起在5家企業實施了工業化生產,近3年累計新增產值6.21億元,利稅2.43億元。該項目的發酵法生產丙酮酸技術轉讓至國際著名發酵公司日本味之素,成為該公司自創建以來從中國購買的唯一發酵技術。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