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城市及區域環境發展論壇”11月4日在京開幕。 曾鼐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4日電 (記者 曾鼐)“2017年中國城市及區域環境發展論壇”4日在京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認為,中國水安全存在人均水資源少、污染重等問題,要全面推廣河長制,實現河流的長期治理和管理。
院士聚焦“水安全” 熱議河長制
當天論壇,多位院士尤為關注水環境治理。
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說,目前中國水安全存在一些問題,人均水資源少,盡管南水北調通水了,但北京仍然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地區;水污染嚴重,城市黑臭水體的問題比較突出;水生態的功能在退化,湖泊在減少;非常規污染物的威脅在加大,如抗生素、干擾素、激素、藻毒素等,以及塑料、微顆粒,特別是對飲用水的危害非常大,也給它的處理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侯立安說,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統籌規劃,推動水環境的長效治理;堅決貫徹水十條,全面推廣河長制,綜合治理黑臭水體等。
針對河長制,侯立安認為,在這背后,應有一個由專家提供技術支撐的智囊團;要把技術轉化為生產力,通過企業把一些技術、制造裝備用在河流的污染治理上,要依托河長制建立河長的智慧,實現河流的長期治理和管理。
同時,他建議,要探索利用大數據、水質監管的系統,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建立這些數據供河長等決策的時候參考。
“水作為生態作為一種產品應該是有價值的,不能無償使用。”侯立安強調,還要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比如不用或者少用化肥、不能養魚,不能把家禽養殖放在某個流域,這個地區有損失了那么下游要補償,但究竟誰補償誰、補償多少,還缺少一個更加完善的實施細則,也要有一些獎懲政策,治理的好了把水質保護好了獎勵好,但是如果變差了人為造成的,那就要懲罰。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則關注“新型的水污染源”。他說,隨著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大,環保執法的深入,傳統形式的污染在減少,但是新型污染源有上升的趨勢,特別是總污染負荷里的比例有上升趨勢,這個方面對城市水污染影響比較大。
他以城市垃圾舉例說,城市垃圾不當堆放和處理,是城市水污染的重要來源。他介紹,城市垃圾主要處理方式是填埋,垃圾填埋過程中會產生威脅周圍水源和公眾健康,形成二次污染;即使填埋廠封廠以后的數年內,這種現象還會持續;垃圾滲濾液是一種非常復雜的高濃度有機污水,比垃圾直接堆放還要嚴重。
針對生態流域建設,他認為,從頂層設計的角度涉及八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水安全;第二個層次是水資源;第三個層次是水環境,治理黑臭河流;第四個層次是水生態;第五個層次是水景觀,要把冰河、冰湖、冰水的地方建設成產業高地、人才高地,變成城市的櫥窗,城市景區的顏色。第六個層次是水文化;第七個層次是水管理,如智慧水務、智慧流域等; 第八個層次是水經濟,如特色小鎮,含水的風景區的旅游等。
王浩表示,城市化是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城市水環境逐步改善,將是中國城市發展的大勢所趨,中國城市水環境問題現狀仍然不容樂觀,城市水環境問題治理將會經受巨大的鎮痛,城市化的發展一定要按照生態流域的理念,加大水環境的治理力度。
專家熱議環保產業
談及生態文明建設,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原理事長王玉慶表示,建設生態文明走綠色發展之路,除了一些具體措施之外,需要重點抓好三個方面:第一,要轉變觀念,對環境經濟關系的認識要有根本的轉變;第二,要建立促進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第三,大力推進綠色技術研發。
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認為,環保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今后和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對國有企業尤其是環保企業來說,是一個最好的階段,充滿了挑戰和機遇。他說,近幾年,很多央企都成立了環保公司,這不僅是看好環保產業發展的前提,更是投身環保事業,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貢獻的一個姿態,希望央企能夠發揮資源技術資金的優勢,加強環境科技研發的投入,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為地方城市發展和建設提供智慧和支持。
針對環境治理,中信集團副總經理蔡希良說,注重多元的商業模型。他說,環保項目周期長,政府和企業都面臨著收益低、投資回收期長的問題,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就必須創造一個多元的商業模式;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包括明確環境治理過程中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之間的分工關系,
據悉,“2017年中國城市及區域環境發展論壇”,分為開幕致辭、思享會(主旨報告)及融論壇(專題討論)三大議程,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和中信環境技術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完)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