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科研資訊 > 科技動態 > 我國深海探測立體技術體系形成

關注微信

我國深海探測立體技術體系形成

時間:2017-06-29來1源:未知 作者:91boshi
(科技)(1)“海洋地質十號”下水 填補海洋地質調查鉆探船空白
6月28日,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海洋地質十號”綜合地質調查船在廣東東莞出塢下水,該船填補了我國小噸位大鉆深海洋地質鉆探船的空白,提升了海洋地質調查能力,也標志著我國海洋地質綜合調查能力躋身世界前列。 “海洋地質十號”是集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水文環境等多功能調查手段為一體的綜合地質調查船。船身總長75.8米、寬15.4米、深7.6米,結構吃水5.2米,排水量約3400噸,續航力8000海里,定員58人。新華社發(黃國保 攝)
 
新華社廣州6月28日電 題:海洋科考船“三兄弟”亮相!我國深海探測立體技術體系形成
 
新華社記者王攀、吳濤、胡林果
 
28日,“海洋地質十號”綜合地質調查船在東莞的廣東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船塢碼頭下水。至此,中國地質調查局海洋地質保障工程配套裝備項目中的3艘調查船全部下水。
 
海洋科考船被視為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重要代表。“海洋地質八號” “海洋地質九號”“海洋地質十號”“三兄弟”亮相,共同組成了我國深海探測的立體技術體系,也標志著我國海洋地質、地球物理及鉆探等綜合海洋地質調查能力躋身世界前列。
 
建起我國深海探測立體技術體系
 
“海洋地質十號”和今年2月底下水的“海洋地質八號” “海洋地質九號”調查能力各有側重,共同組成了我國深海探測的立體技術體系。
 
“海洋地質十號”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是集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水文環境等多功能調查的綜合地質調查船。船身總長75.8米,寬15.4米,排水量約3400噸,續航力8000海里,可以實現在全球無限航區開展海洋地質調查工作。
 
在當天的下水儀式上,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鐘自然說,該船填補了全國小噸位大鉆深海洋地質鉆探船的空白,豐富了我國海洋地質調查船舶體系。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裝備管理處副處長柯勝邊告訴記者,“海洋地質十號”除可進行高精度的海洋地質、綜合地球物理、水文及物理海洋等綜合調查外,還具備鉆探能力。
 
“海洋地質八號”是六纜高精度短道距地震電纜三維物探船,主要用于開展大面積區域調查工作,可以滿足全海域水合物調查、區域地質調查和重點海域油氣資源調查等任務的需要。
 
“海洋地質九號”調查船可開展多參量海流測量、地質取樣、高精度中深層地層結構探測、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測量等多種海洋地質調查工作。
 
“這些船各有特點,調查能力各有側重,彌補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大多數調查船過于老舊、性能單一的不足,共同組成我國深海探測的立體技術體系。”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金發說。
 
從幾十噸小漁船到上萬噸遠洋船
 
海洋調查船隨著國家的強大而成長,也代表著我國海洋裝備能力的提升。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海洋調查船經歷了從近海到遠洋,從幾十噸的小漁船到數千噸級乃至上萬噸級船舶的發展歷程。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我國將漁船、拖船、舊軍用輔助船等改造成海洋調查船,摸索積累近海調查經驗。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我國加快自行設計和建造海洋調查船的步伐,成為全球第一批專門設計建造海洋調查船的國家。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我國有計劃地發展不同型號的遠洋調查船,開啟了自主設計和建造批量大型遠洋調查船的時代。
 
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迎來海洋調查船發展高峰期。先后建造了“海洋六號”“科學”號、“張謇”號等較先進的調查船。
 
“三艘新船的陸續下水,是海保配套裝備項目建設的重大成果,顯示出中國已經形成了從水面到水下、從沿岸區域到深海大洋的綜合探測技術裝備體系。”鐘自然說。
 
助力我國可燃冰產業化進程
 
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戰略部署。鐘自然說,海洋地質調查局工作是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發展海洋科學技術、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基礎保障作用。“海洋地質十號”成功下水,將有助于我國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的產業化過程。
 
今年5月以來,我國在南海神狐海域取得了可燃冰突破性的試采,使我國成為全球可燃冰科學技術的引領者。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國天然氣水合物勘查程度仍有待提高,“海洋地質十號”的投入使用,可滿足我國東部海域、南海重點區域天然氣水合物鉆探“取心”的需要,從而助力我國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進程。
 
展望未來,我國還將探索可燃冰專用勘探船。鐘自然表示,以鉆探功能為主的“海洋地質十號”的成功建造,也為我國建造適用于全海域的萬米級可燃冰鉆采船(大洋鉆探船)積累了寶貴經驗。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