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生在漢江邊上的內陸人,但人生軌跡卻與大海有緣,一生重要的轉折,源自我的三次“下海”經歷。
第一次下海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那時我國的深海探索才剛剛開始,與國外的差距很大,因此,中國人的海洋之夢大多是赴海外求學。1998年,我受聘于日本海洋科學技術開發機構(JAMSTEC)的流動研究員工作,主要開展日本南海海槽俯沖帶構造和天然氣水合物的研究。1999年8月和2000年6月,我有幸獲得兩次下潛機會。載人潛器SHINKAI6500是兩個駕駛員、一個科學家,能夠申請到非常不容易,我也格外珍惜。很幸運,兩次潛航(每次海底觀測6個多小時)中,我在錢洲海嶺發現了活動斷裂構造和冷泉生物群落,推斷這是一個新生的俯沖帶。后來,我的第一個國家基金正是基于這兩次潛航的資料開展新生俯沖帶的構造研究。在JAMSTEC,我參加了載人深潛、ROV(遙控水下機器人)、光學與聲學深拖、深海觀測站等研究,深感海洋科學研究是科學與技術的結合,是一門十分深奧的藝術。
第二次下海是2016年6月2日,隨“向陽紅09”船赴馬里亞納海溝執行中國大洋第37航次第二航段調查任務。本航次是在丁抗所長(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編者注)海斗深淵專項B項目資助下,利用載人潛器開展馬里亞納海溝的生物、環境和地質科學問題的研究。6點20分,開始進倉。隨著總指揮一聲令下,下潛開始。潛水器吊起、入水、脫鉤。10點40分,我們到達5980米海底,看到在海底沉積物中散落著很多大大小小的石頭。因為這里經常發生地震,這些石頭就是海底泥石流的產物。隨著繼續向西觀測,我們突破了6000米深度,看到了深海海葵、海星、深海蝦、魚等動物。更為驚奇的是,我們看到大量地幔蛇紋石化橄欖巖以及地球圈層中的地幔露頭。這里簡直就是了解地球的一個天窗。隨著繼續觀測,我們又見到了下地殼的輝長巖,這表明我們已經從地幔進入地殼了!13點26分,深潛器開始上浮,16點30分浮出了水面。帶著寶貴的地質、生物標本和深海畫像,這次潛航畫上了完美的句號。晚上,丁抗所長與船上的科學家為這次潛航慶祝。進入6000米,實現了深淵科學家們期盼已久的一個愿望。大家都很興奮,于是為每千米喝一罐啤酒,喝到后面就剎不住車了。我們在船頭席地而坐,頭頂著滿天星辰,腳踏著海斗深淵,暢談未來,暢談深海人最美好的夢想。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是中華民族的夢想,煙波浩渺的深海大洋籠罩著神奇的科學奧秘,吸引著我們不斷探索。回顧個人經歷,仿佛也在回看整個國家的深海探測歷程,令人無限感慨。
“十一五”前,我國的深海探測幾乎是一片空白。從“十二五”開始,黨中央國務院推出一系列重要舉措,開啟了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征程。自此,我國深海探測技術實現了快速發展。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部署,進一步加速了我們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步伐,激勵著我國深海科技不斷向前發展,取得一項又一項技術突破,從而開始步入萬米深淵的行列。
7000米級“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成功研制與應用,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深潛核心技術的國家之一,從此大洋7000米水深范圍內的深海觀測、作業、取樣、深海工程等不再望洋興嘆。“海馬號”4500米級遙控潛水器、“海燕號”深海滑翔機、“海洋石油981”和“中海石油201”等一批重大成果的涌現,極大促進了深海科學與深海探測技術的發展,標志著中國人已經有能力親臨海斗深淵,探測世界大洋90%的深海區域。
中國最新研制的7000米級水下滑翔機、“天涯”號深淵著陸器、萬米級海底地震儀(OBS)、“海斗”號全海深自主遙控水下機器人等深海裝備,于2016年8月和2017年3月在馬里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海域試驗成功,打破了多項世界紀錄。中國深海探測裝備的日新月異、深海科技取得的諸多成果,深海探測技術由集成創新向自主創新的歷史性轉變,無不令世界矚目。
今年9月,最新研制的新一代4500米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正在我國南海海域如火如荼地開展試驗工作。4500米載人潛水器的研制與海試,是繼蛟龍號載人深潛試驗后我國深海技術發展史上又一個里程碑,預示著我國深海技術裝備由集成創新向自主創新的歷史性轉變已經到來。
“十三五”期間,我國專門設立了“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開展深海空間站、全海深潛水器的研制以及深海前沿關鍵技術、深海通用配套技術、深遠海核動力平臺關鍵技術等的研究工作。特別是在深海探測技術與裝備領域,從“蛟龍”號實現點的跨越,到4500米載人潛水器的全面國產化、掌握核心技術,再到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我們正在實現深海探測技術的三步走目標,我國深海科技也將進入國際“領跑”的新階段。
目前,丁抗所長等科學家正在研制全海深載人潛器,我也期待著5年后第三次下海,再戰挑戰者深淵,成為一名征服全海深的深淵科學家。在我國海洋大發展的時代,沐浴著海風,追逐著夢想,每個海洋科學家都在努力實現著自己的海洋夢,努力實現我們的海洋強國夢。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