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鷹601”固定翼飛機 新華社發
“海洋六號”科考船馬強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2月初,來自中國的“海洋六號”科考船完成了它的南極“首秀”,離開南極附近海域。而在南極中山站,“雪鷹601”飛機也已開始了它的正式業務化運行,中國科考隊的考察空間因此拓展到南極上空。正如第33次中國南極科考臨時黨委書記、領隊孫波所言,“本次科考開啟了中國南極海陸空立體化協同考察的新紀元”。
中國南極科考結束“單船”時代
從1984年11月我國首次開展南極考察至今,共有“向陽紅10號”“J121號”“海洋四號”“極地號”“雪龍號”等科考船相繼擔任極地科考任務。目前正在執行任務的“雪龍號”是我國第三代極地破冰船和科學考察船,也是我國最大的、唯一能在極地破冰前行的考察船,更是我國進行極區科學考察的唯一一艘功能齊全的破冰船。多年來,單船考察一直是我國極地科考的常態。
在本次科考中,由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海洋六號”于去年12月正式加入了科考隊列,與“雪龍號”并肩作戰。這是自1990年我國首次南極南大洋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后,第二次南極海域綜合地質地球物理科學考察。“海洋六號”本次創下多項第一,實現了我國首次在南極海域開展大范圍、全方位、立體式的海底地形地貌“摸底”建模工作,第一次通過實測獲得南極海底地熱流數據,通過多波束測量方式第一次獲得了南極海域海底資料。
未來,我國南極科考單船突進的模式將為多船配合所取代——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考破冰船已于2016年年末開建,并將于2019年投入使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黨委書記袁紹宏透露,新船將與“雪龍號”一起,初步形成我國的極地科學考察船隊。今后“雪龍號”將以后勤保障支撐為主,兼顧走航綜合觀測調查和數據采樣;新船將以極區海洋科考調查作業為主,“屆時將大幅提升我國極地科考研究能力”。
“雪鷹601”實現南極科考的航空突破
2017年1月8日,中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成功降落南極冰蓋之巔,并從昆侖站極寒環境下起飛返航。孫波認為,這實現了三大突破:一是成功實現該類飛機首次降落冰蓋最高區域冰穹A,這在國際南極航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二是成功降落昆侖站,徹底告別我國南極內陸野外考察沒有空中力量支撐的歷史。三是“雪鷹601”作為高效科研和保障平臺的作用進一步加強,為我國在南極開展空中考察積累了經驗,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標準體系。
此后,“雪鷹601”搭載全套科研設備再次起飛,正式進入業務化應用階段,我國南極科考的“航空時代”由此來臨。為滿足科考需求,“雪鷹601”專門進行了科研改裝,搭載了探測冰雷達、航空磁力計、航空重力儀、航空攝像機、激光高度計和高精度差分GPS等設備,儼然一個移動的空中實驗室,它從2015年以來為中國南極科考服務已催生多項成果。
中國第33次南極科考隊副領隊張體軍表示,中國的南極航空保障能力已覆蓋至南極洲東部冰蓋最高點,未來以昆侖站為作業基地,向更廣南極內陸腹地開展航空科研調查將成為可能。
南極內陸考察鉆取深冰芯突破800米
從1984年首次南極科考算起,我國已經邁入南極33年,在南極大陸上相繼建成長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侖站四站,躋身南極考察大國之列。其中,昆侖站位于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西南方向約7.3公里處,是南極地區海拔最高、自然條件最惡劣的科考站之一,這里也是我國南極科考內陸考察的重點區域。
據孫波介紹,今年昆侖站科研人員開展了全面的科研工作,科考內容涵蓋了歷次南極考察的全部學科。其中的首要工作,就是完成了深冰芯鉆探科學工程的現場實施。考察隊本工作季完成深冰芯鉆探66回次,鉆進深度達到146.21米,并獲取相應冰芯樣品。目前總鉆進深度突破800米,在現場工作中積累了大量的復雜冰層鉆進經驗,總結了更為豐富的復雜工況鉆進參數優化組合。所獲取的深冰芯具有高保真性,記錄了氣候環境演化規律的重要參考指標,這對于了解過去的氣候變化、認知當前地球氣候階段并預測未來趨勢,都具有重要意義。
由此,中國南極科考邁入了立體化時代,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秦為稼表示,極地考察空間和范圍不斷擴展,有效增強了我國在極地的實質性存在,在惡劣環境下可隨時抵達南極大陸任何區域開展考察和研究作業能力,將成為未來發展的目標。
(本報記者 楊舒)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