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王佳雯)“‘十三五’時期,我國有關科學發(fā)展規(guī)劃強調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在重大科學問題的研究中,我們一方面應自己加強研究,另一方面也應積極主動開展國際合作。”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新民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
據介紹,將于2020年建成的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測計劃一期,當前已在望遠鏡研制方面與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相關團隊建立合作,雙方還將開展全方位的合作。
張新民表示,當前暗物質暗能量等前沿領域的研究,也應當提倡利用國際裝備開展研究的做法。“最近,國家天文臺暗能量研究小組就通過參與國際合作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他們發(fā)現了暗能量為動力學而非愛因斯坦宇宙學常數的重要證據。”
張新民強調,利用國際科學裝置開展研究,不但可獲得卓越的科研成果,還能培養(yǎng)國內相關人才,對我國望遠鏡自主研發(fā)、數據分析等方面的提升均有很大幫助。他希望,國內科學家和公眾更多地理解引力波、暗能量探測的科學價值,支持開展相關研究,并鼓勵中國科學家與國外研究團隊加強交流。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