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0日,端午佳節,全國1億科技工作者迎來了屬于他們自己的節日——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是喜悅,是激動,是昂揚,是奮進……且聽他們一訴衷腸
火箭彈道專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一部研究員余夢倫院士:
作為航天科技工作者,我們以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作為終身的奮斗目標。把科技事業和祖國命運密切聯系在一起,為自己能在國家發展、科技進步發揮作用而感到自豪。獻身航天科技,必然會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樂趣,但又能得到無窮的成功歡樂。
航天專家、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二院研究員楊宇光:
航天技術是推動人類文明與進步的重要力量,歡迎大家多多關注航天,同時也請大家認識到,航天技術的大部分回報都是間接的,需要很長的周期。這也是我們希望得到全社會理解的重要原因,但請相信,航天一定是高回報的。
行星科學家、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首位卡爾·薩根獎得主鄭永春:
作為青年科技工作者,很高興我們終于有了自己的節日。我希望,這個節日是科技工作者走向社會的契機,讓公眾和青少年見到教科書外”活的“科學家,讓科學的聲音在全社會更加響亮。
科普達人、中國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大鵬:
我們身處一個科學無所不在的環境中,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再到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到哪里去都離不開科學。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的設立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科技工作者的重視,同時也呼吁更多的科技工作者關注科學,讓科學真正地致力于人類的福祉,讓科普更有趣、有料、有生活。
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微電子學、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技術專家鄧中翰:
生逢盛世,與有榮焉。今天,科技工作者正處在一個最好的時代,一個肩負責任、承載榮光、大有可為的時代。作為留學歸國、矢志創新的青年院士,我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不辱使命,勇于探索前沿科技實現更多原創突破,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為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而不懈奮斗。
中國科學院院士,首批“人才獲得者”,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湍流與復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十一:
從事科技工作這幾十年來,我一直很感念黨中央對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和信任。這個節日提醒我們,科技工作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們要對知識懷有熾熱之心,對民族懷有赤誠之意,對祖國懷有赤子之情,做得人民之尊重,為國家所器重,為事業能承重的中國科技工作者!
計算機專家、天津大學計算機學院副教授王鑫:
看了新聞才知道,到2016年底全國科技工作者數量達到1個億,很吃驚,我沒有想到全國有這么多的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工作者日,祝全國所有的科技工作者節日快樂。我想說一個更關鍵的問題,我們怎么能夠更加地解放思想,尤其是把文化中的一些糟粕去掉,比如像最近斯普林格撤稿事件。實際上我們現在的科技工作跟世界水平還有很大差距,尤其是核心的、高端的,比如計算機的基礎硬件軟件等,怎么把它彌補上,這是我們作為科技工作者最應該做的事情。
水資源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姜文來:
科技工作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全國科技工作者日”設立是創新的助推劑,體現了國家對科技工作者的關懷,必將鼓舞科技工作者的斗志,為創新型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材料物理專家、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院士:
中國的科研環境不僅空氣新鮮,還是非常溫暖,健康的。站在國際舞臺上去代表中國人的青年科學家們,希望你們伸開雙手,大口呼吸中國的新鮮空氣,為中國的科學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海歸博士、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副研究員李序文:
希望自己能夠在我的藥物研發事業上做出一番成就,為我們國家以及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一份貢獻。也勉勵自己能夠踏踏實實地把科研工作做好,做精、做強、做大。
網絡大V、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博士、副研究員袁嵐峰:
這一天可以辦成公共科普日,讓公眾和科技人員接觸。祝賀!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站長李新榮:
刻苦鉆研、樂觀向上、精益求精、愛國敬業,謙虛做人、嚴謹做事。認認真真地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甘做生態文明建設的鋪路石。
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副研高工王劍瓊:
基層科技工作是國家科技業的基石。作為一名普通的基層科技工作者,我深知這項工作的枯燥和乏味。所以,只有耐得住寂寞,靜的下心,吃得了苦,才能將這份看起簡單的工作做好。才能在平凡的崗位上譜寫出不平凡的人生。
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徐飛: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征程中,全社會要大力培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文化氛圍。作為科技工作者,自身要淡泊名利,潛心科研。要以“板凳甘做十年冷”和“十年磨一劍”的耐心和決心,探究新知,追求真理;持之以恒,久久為功。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秦伯強:
今天是中國科技工作者日,我一直是做湖泊、水環境與水生態,特別是太湖的水環境、水生態工作,這么多年下來,我感覺我們國家經濟在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迅速提高,但是我們的生態環境問題卻在越來越嚴重。在此,我想呼吁一下,為了我們的子孫后代,請大家來支持和關心我們國家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區域成礦規律研究室主任唐菊興:
“全國創新爭先獎”是對長期戰斗在一線科技工作者的表彰,向千千萬萬地質找礦的先輩致敬!堅定不移地踐行科學研究“面向國家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把成績寫在祖國大地上,才是地質科技創新的根本。
北京市交叉學科生態環境地理學科負責人,北京林業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朱清科:
科技工作者終于有了自己的節日,非常感謝黨和人民對科技工作者的關懷。營造有利于科學技術創新的良好環境,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加強科技成果宣傳,實事求是地評價科技成果,使科技工作者勇于實踐、大膽探索、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山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畢玉遂:
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和生命的堅守,開發無氯氟烴泡沫材料新技術;以大國工匠精神,提供中國方案,爭取國際話語權;為世界各國落實《巴黎協定》提供技術支持,為改善全球氣候變化做出貢獻。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姜耀東:
即將到來的5月30日是我國首個“科技工作者日”,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為擁有屬于自己的節日感到非常高興和自豪,據我了解這在其他國家并沒有先例,表明了黨和國家對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視,只有科技強大國家才會強大,真誠希望科技工作者能肩負起時代和歷史使命,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衷心希望以首個"科技工作者日"為契機,讓全社會形成共識,增強科技意識,尊重知識,尊重科技工作者的創新工作;也希望我們的管理部門進一步解放思想,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加大科技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真正讓科技工作者從繁瑣的事務工作中解放出來,讓科技盡快轉化為生產力,在全社會營造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
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研究員陳穎為:
作為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天文工作者,希望更多網友有天文興趣。希望更多的人來興隆觀測基地看看我國的科學成就,參觀我國最大最先進的郭守敬望遠鏡。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