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中國科學院與國家質檢總局新一輪科技戰略合作協議在北京簽署,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出席儀式并講話。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亞平,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陳鋼代表雙方簽署協議。
此次續簽合作協議,雙方緊密銜接《質檢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和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將在前沿優勢領域攻關、實驗室共建共享、國家質量技術基礎建設、國門生物安全保障、促進科研成果推廣應用等方面加強合作交流。
白春禮在講話中回顧了長期以來雙方建立的良好合作關系、取得的豐碩成果。他表示,中科院作為科技國家隊,為質檢工作提供基礎研究積累、關鍵技術支撐和系統解決方案,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重要任務。簽署新一輪的科技戰略合作協議,將更好地實現雙方優勢互補、互利雙贏、共同發展,對推動我國質檢科技發展、加快建設質量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白春禮說,中科院將整合院內相關力量,推動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的建設;開展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方法、技術與裝備等方面重大科技攻關和安全評估、預警預測和防控研究;繼續聚焦質檢科技和國門生物安全的需求,支持開展有關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標準的前沿研究;組織院士和科技專家,為質檢事業重大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加強質檢科技支撐平臺建設,完善實驗室認證認可制度,建立大科學設施、科技條件平臺、共性檢驗檢測技術和儀器裝備等開放共享機制;依托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和研究所的專家隊伍,有針對性地進行在職培訓、聯合培養、學位教育等多層次的人才培養,積極支持雙方開展兼職、掛職、互聘等多種形式的人員交流。
支樹平表示,六年來雙方的合作卓有成效,值得肯定。此次續簽協議,對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決策部署,加快建設質量強國和科技強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他希望雙方進一步加強協作,共同應對國際單位制變革,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標準,提高國家質量基礎科技創新能力;推動質檢技術機構與中科院相關院所、大學在科技前沿和重點領域建立有特色的聯合實驗室,推進雙方實驗室資源共享;健全我國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的重大科技需求,有效降低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聯合開展檢驗檢疫新技術研發、科普教育、資源與信息共享等多種形式的合作,加強國門生物安全科技研究;同時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著力推進雙方高層次人才交流培養。
中科院和國家質檢總局相關部門負責人見證了戰略合作協議簽訂。據悉,自2011年簽署科技戰略合作協議以來,雙方在信息交流、人才培養、聯合攻關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建立了進出口環保用微生物菌劑安全評價、口岸檢疫性真菌快速鑒定技術與標準、病毒檢驗檢疫技術與標準,中科院相關單位承擔的遙感技術、超導、納米技術等全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申報并立項國家標準計劃179項,促進了中科院專業技術研發能力與國家標準體系建設的雙贏。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