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科研資訊 > 生物醫藥 > 中國第一波、歐美第二波,還會出現第三波大疫情嗎?

關注微信

中國第一波、歐美第二波,還會出現第三波大疫情嗎?

時間:2020-03-20來1源:科學網 作者:佚名

● 美國現在的防疫策略就是沒有策略,這是很糟糕的事情。

● 事實上,我認為現在全球疫情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在于:我們還沒看到非洲、南美洲等第三世界地區正在發生什么、將要發生什么。

● 繼中國的第一波疫情、歐美的第二波疫情之后,其他地方會不會出現第三波大的疫情呢?

● 中國很幸運,有鐘南山、張文宏這樣具備公共衛生素養的臨床醫生。為什么大家愿意相信鐘南山、張文宏?因為臨床醫生有臨床醫生的敏銳,還有絕對不能說假話的信念——病人的病情是不會說謊的。

3月18日,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教授盧山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就全球疫情發展趨勢、中國未來疫情風險、公共衛生體系優化等問題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盧山持續關注新冠肺炎疫情發展,并將于3月20日在由未來論壇發起的《理解未來》科學講座——“病毒與人類健康專題科普”上解讀疫苗研發的最新動態。

以下為訪談全文:

《中國科學報》:目前一些國家選擇了比較“溫和”的管控措施來應對疫情,英國甚至提出通過感染大部分人來獲得群體免疫。

您怎么看待這些國家采取的措施?

盧山:

“溫和”這個詞不準確,這不是“溫和”,而是“殘酷”。

所謂“群體免疫”在理論層面上沒有錯,但社會和個人付出的代價將是非常巨大的——這一點大家都知道。現在世界各國和英國自己的媒體及專業期刊都在對此批評指責。對英國來說,“群體免疫”策略仍屬于個別顧問的建議,尚未被正式采納。

因此,大家擔心的“群體免疫”舉措及其惡劣后果,目前尚未發生,未來我想也不會發生。

《中國科學報》:隨著世界疫情日益嚴峻,境外輸入壓力越來越大,中國能保住目前來之不易的良好局面嗎?我們有重回“至暗時刻”的危險嗎?

盧山:

我相信中國目前的局面可以一直保持。傳染病看起來很可怕,但如果我們大家的信息都很公開,病毒來了,就馬上圍堵它、消滅它,它的危險性就很小了。

14億中國人民,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相當于做了一個很偉大的人群試驗。這個病毒的人群感染有3種模式:武漢模式、湖北(除武漢外)模式、全國其他地區(包括北上廣)模式。

事實證明,病毒來到一個地區會不會造成嚴重危害,關鍵在于這一地區的感染患者和醫療資源的比例。

另外一個關鍵在于,真病例和假病例千萬不能混在一起,不能讓有感冒癥狀的病人都沖進醫院,沖垮醫療系統——這也是方艙醫院在緩解壓力方面起到重大作用的原因。

在上述基礎上,境外雖然陸續有病例輸入,但總體數目不會太大。我們的大型機場、管理和醫療系統處理這些問題已經很有經驗:來了一個病例,怎么管理、怎么轉運、怎么治療,都有全套的班子。

中國這套班子至少半年內不會撤掉。就算有人“漏”進來了,群眾的眼睛也是雪亮的,所有的老百姓和行政人員、執法人員都會盡快把他找出來。

所以我不擔心中國會回到武漢暴發早期的那個時刻。

《中國科學報》:看來您對國內控制疫情還是比較樂觀的,那您對世界疫情形勢的看法如何呢?

盧山:

歐洲雖然表面上沒有采取像中國這樣積極的隔離措施,但在意大利的前車之鑒后,英國、德國等國家很有可能是采取了“外松內緊”的方式,雖然政府沒有太多的強制性措施,但各地和人民已經開始自我管理了。

再加上歐洲本身有比較好的衛生環境、醫療體系、社會保險和福利機構,我認為他們可能從另外一個角度達到疫情的控制。

而美國現在的防疫策略就是沒有策略,這是很糟糕的事情。

2月初,美國對于控制第一波可能感染者入境做的很好,但對于第二波病例輸入完全沒有思想準備,一直到3月11日才宣布限制歐洲旅客入境。消息一經公布,又有大量從歐洲回流的人趕在封鎖前涌入美國。

所以接下來美國會出現多少病例,要在2周后揭曉。

我在美國看到的情況是,老百姓已經出現大面積緊張情緒,多數單位已經自行開始正式或非正式地要求員工在家辦公,街上的人大大減少,在鄉下的咖啡店也掛牌提示:“您可以點餐帶走,但我們不希望您坐下來享用”。

由于基礎病例數不多,且美國各地的醫療體系已經嚴陣以待,我認為美國大部分地區未來的疫情狀況還是有可能會向之前的北京、上海模式靠攏,美國的疫情最終應該還是會控制住。

事實上,我認為現在全球疫情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在于:我們還沒看到非洲、南美洲等第三世界地區正在發生什么、將要發生什么。

繼中國的第一波疫情、歐美的第二波疫情之后,其他地方會不會出現第三波大的疫情呢?

《中國科學報》: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大環境下,疫苗的重要性已急劇凸顯。但是我們看到,至今還沒有任何人類可用的冠狀病毒疫苗上市。

冠狀病毒的疫苗研發是否比其他病毒更加困難?我們對新冠病毒的疫苗研發還能樂觀以待嗎?

盧山:

新冠病毒出現之前,有6種冠狀病毒在人群中流行過,其中4個一直存在于人群中,每隔三五年就會流行一遭,因為癥狀輕微所以沒人在乎。

引發社會大規模關注的冠狀病毒就是SARS和MERS,但這兩種病毒至今也沒有疫苗上市。為什么呢?

一種傳染病,會不會有疫苗、什么時候能得到疫苗,關鍵在于4大力量的競爭和制衡——科學、技術、監管機構和社會需求。

HIV病毒疫苗遲遲不能問世,更多是科學技術上的限制。但與HIV病毒能終身感染人體不同,這次新病毒是自限性感染的,這說明人體可以產生抗體去控制這種病毒,因此從理論層面,新冠病毒疫苗做成功的希望是比較大的。

一般來說,疫苗從研發到上市的周期確實很長,有人說需要8到20年,但這個周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政治因素,在確保候選疫苗沒有毒副作用的前提下,很多流程是比較靈活的,也是可以開綠燈的。

最后,疫苗能不能做下去,還跟生產規模、企業投資獲益期待、社會心理因素等有關。要看政府和老百姓是不是渴望這個疫苗出來,是不是愿意接種這個疫苗。

《中國科學報》:當前新冠病毒的大范圍擴散傳播,是否會增加病毒的變異和多樣性,從而給疫苗研發帶來更大的困難?

盧山:

有一個認識需要澄清。很多人相信“新冠病毒是RNA病毒,而RNA病毒都很容易發生變異”——事實并非如此。

HIV病毒之所以突變率很高,是因為作為一種逆轉錄病毒,它缺少對基因組逆轉錄錯誤的校正(proofreading)機制。這跟新冠病毒是不一樣的。

那么新冠病毒是否容易發生變異呢?至少我們看到這種病毒已經感染了逾20萬人,但尚未發現大的變異。我覺得這還談不到給疫苗研發帶來阻礙。先把疫苗做出來,再擔憂是否有突變的可能。

《中國科學報》:此次疫情暴露出各國公共衛生體系的哪些問題?

盧山:

50年前,如果一個政府領導人聽說發生了疫情,會找一些傳染病方面的臨床醫生來咨詢;20~30年前,領導人可能更青睞病毒學家等微生物方面的專家,因為他們能講出基因組等更加先進高級的信息;現在領導人則會聽取公共衛生系統專家的意見。這種演變趨勢是正常的,但也是危險的。

因為這三種人的專業背景雖然不同,但都非常重要。在面對傳染病時,單一知識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

中國很幸運,有鐘南山、張文宏這樣具備公共衛生素養的臨床醫生。為什么大家愿意相信鐘南山、張文宏?因為臨床醫生有臨床醫生的敏銳,還有絕對不能說假話的信念——病人的病情是不會說謊的。

但我絕不是說病毒學家、公共衛生專家不重要,而是說我們需要一個制度體系,把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集中在一起,綜合分析問題的方方面面。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公衛系統及其工作人員不能跟社會環境脫節。公共流行病調查,不是坐在辦公室里用電腦就能解決的。

真正的流行病專家,要對地方,特別是具體的城市和鄉村有深刻的認識,要懂天文地理,要懂水文氣象,要懂社會風俗,人們怎么飲食、怎么過節、怎么打招呼,都會影響傳染病的傳播形勢。

要“在干中學”。

《中國科學報》:那么以人類目前的科技和醫療條件,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那樣的情況會不會重現?

盧山:

我們剛剛跟“1918”擦肩而過。

今年1月底2月初的時候,我非常擔憂,擔心武漢以至湖北醫療體系徹底崩潰,擔心前去支援的全國最一流的專家倒下,不僅因為其中一些人是我的好友,也因為這會摧毀國家抗疫的寶貴力量。

謝天謝地!這些都沒有發生。

感謝全國的醫護人員,感謝所有為抗擊疫情做出努力的行政人員、管理人員和各行各業的人們!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