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決戰在校園
大學培育出來的畢業生如果鄙視“做蛋糕”,追逐“分蛋糕”,缺乏進取心與風險承受能力,中國的經濟結構升級就難以靠這樣的群體推動
制造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過去兩年,中國制造業由于徘徊在產業鏈的低端,一度擁有的優勢隨著人力和資源成本的上升而減弱。有的跨國企業如飛利浦、阿迪達斯等,或撤離或削減了在華的制造業部分業務。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表示,2012年是中國制造業非常困難的一年,可能這種局面還將持續較長一段時間。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十二五”規劃提出,“制造業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由低端向高端的發展,通過促進新興技術的產業化和傳統產業的高技術化來實現產業的升級換代。”
產業升級面臨的兩大難題——技術落后和人才短缺,與高等教育聯系緊密。然而,目前大學工學人才的培養,還遠遠不能為社會提供足夠的合格的工程人才。于是,“中國制造,決戰在校園”的呼聲漸漲。
工學擴招幅度偏低的負影響
在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中的十多年間,工學招生占本科總招生數的比例從1998年的41%降至2010年的33%,其中與制造業相關的工科類專業招生數只占全國總招生數的20%。如此偏低的工學擴招幅度,首先與制造業的增長速度很不匹配:2010年中國制造業總產值比1998年增長了9.3倍,而2010年本科工學專業招生數僅比1998年增長了3.4倍。
另外,工程技術人員中,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提高幅度甚小。這個層次的人才供應嚴重不足,致使機械工程技術人員中,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由2000年的34%減少至2010年的30%。由此導致與機械工程技術相關的輕紡、食品行業的學歷結構嚴重偏低,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不到10%,嚴重影響了產業升級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此外,工學內的專業結構不合理。2010年與制造業直接相關的機械、電氣、化工、輕紡等專業的招生數只占工學總招生數的47%;而計算機、信息類專業的招生數卻占到工學總招生數的28%。麥可思公司的調查顯示,國內有83%的本科院校設置了計算機類專業,有70%的本科院校設置了電子信息類專業。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已經連續三年被列在畢業半年后失業人數最多的前10位專業之中。
麥可思總裁王伯慶分析,大學出于追捧新興熱門行業而不斷擴招熱門專業,其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就很可能受到行業發展市場波動的消極影響。2010年1月首家團購網上線后迅速擴張,到2011年7月達到5000家以上,后因種種問題大量裁員倒閉,就是前車之鑒。對于互聯網行業,我國的大學已經儲備了過多的畢業生,2010屆本科電子信息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與專業相關度僅為65%,說明盲目擴招后培養的專業人才有1/3從事了不相干的工作,從而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說,大學商學院的教師中,真正懂商業地產管理又懂文化金融產品的,可謂鳳毛麟角,于是一些商學院的相關專業或請市場人士當兼職教師,或教一些不著調的課糊弄學生,可是他們糊弄不了市場,教出的學生很難找到工作。
一家大學調研發現,受訪畢業生中有七成人工作五年內至少跳槽了兩次,很多企業表示“不能再忍”,而對于那些渾水摸魚、眼高手低類的畢業生,則“敬而遠之”。
財經評論員葉檀認為,隨著社會分工細化,一些原先不曾有的崗位紛紛出爐,比如星級飯店除蟲師、文娛金融師、房價評估師、中老年人護理師等,需要加入的專業人士以數十萬計。而大學生仍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有社會需求的工作找不到合適的人。那些脫離現實、只想擴大本專業地盤的教師,并沒有讓大學生學會腳踏實地。一些專業貌似與市場對接,其實只是表面功夫,比如,營銷本是實踐之后進行總結再度提高的過程,不同行業所需要的營銷員及所需要應用的營銷手段都不相同,而讓飯來張口沒有過職場艱辛的人學營銷,可謂誤人子弟。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