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人才工作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呂志濤逝世,享年80歲

關注微信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呂志濤逝世,享年80歲

時間:2017-01-17來源:未知 作者:91boshi
“學界泰斗,人生楷模。”15日上午8時許,東南大學師生及社會各界人士近千人,趕到南京市殯儀館博愛廳,為預應力大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呂志濤送行。
 
呂志濤院士因病醫治無效,于1月11日19時45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0歲。呂志濤逝世后,黨和國家領導人以不同方式表示悼念,向家屬表示親切慰問。
 
讓中國成為世界預應力中心,是呂志濤的畢生追求。他走了,但他的預應力研究成果仍在造福社會。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呂志濤
 
預應力為上百項重大工程作“支撐”
 
呂志濤院士畢生研究的預應力,圈外人士很陌生,但它支撐的很多重大工程我們都很熟悉:南京奧體中心的超大面積平臺、蘇通大橋連續剛構、上海磁懸浮、世界最大直徑天文望遠鏡等百余項重大工程,都有預應力的獨特貢獻。
 
“預應力是重大土木工程建設的核心技術,打個淺顯的比方,木水桶是用一塊塊木片拼起來的,而讓木片緊密到滴水不漏的鐵箍就相當于預應力。”東大國家預應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馮健教授解釋說,奧體中心聯接1場4館的環形超大平臺,周長1350米,要求沒有一道接縫,如果不采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很難達到這么高的要求。
 
東大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周明華一口氣報出呂志濤生前對預應力6個方面的創新貢獻:“預應力受彎梁抗剪計算方法、雙向預應力構件計算方法、預應力框架結構設計計算方法……”
 
在我國預應力研究領域,呂志濤是開拓者,也是全國唯一的預應力院士,在國際上最早提出兩類斜裂縫理論。他牽頭的“現代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研究項目,獲得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課題組專家告訴記者,大跨橋梁及海洋工程等重大基礎設施都要求“長壽”,只有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能不辱使命,預應力還可節約20%-30%混凝土。
 
“這一項目成果還應用于捷克、加拿大、沙特等20多個國家的重大工程。”研究團隊負責人之一的孟少平教授告訴記者,“把預應力中心從歐洲轉到中國”是呂志濤多年的心愿和追求,“現在,我們可以自豪地說,呂院士的心愿正在實現。”
 
山村苦孩子靠“苦學”成長為院士
 
“呂老師是從山村走出來的院士,他的經歷就是很好的教材。”東大師生這樣向記者介紹他們欽敬有加的呂志濤。
 
呂志濤1937年出生在浙江省一個貧困的小山村。一直堅信讀書改變命運的呂媽媽,還是東拼西湊借錢讓兒子上了學。呂志濤學習非常爭氣,以優異成績考上了初中。然而,好景不長,因為家庭經濟實在太困難,呂志濤只好輟學,到鎮上打工糊口。
 
讓呂志濤沒想到的是,有一天,校長張綱維竟然登門讓他去復學,并對其父親說:“有困難,我來解決,他的學費我來掏。”呂志濤又回到了課堂。就這樣,他一步步走出小山村,直至考上大學。
 
呂志濤的學術生涯伴隨著我國預應力技術的起步發展。1956年,我國預應力前輩專家開始從歐洲引進預應力知識和技術。同年,呂志濤進入東南大學前身——南京工學院土木工程系學習,從此與預應力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陸續參與設計和建造了國內具有重要影響的預應力工程,受到國內同行的關注和贊許。1986年起,他開始招收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發表了多篇預應力方向的研究論文,組織和參加了全國預應力會議,多次應邀做主題報告,被認為是我國預應力的代表人物。1997年,呂志濤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呂志濤曾說過:“創新就是為祖國的科技發展出力。”他的床頭有“三寶”:夜燈聲控皮球、鬧鐘、圓珠筆連帶活頁紙。一旦有奇思妙想,哪怕是半夜他也要趕緊記下來。很多項目的設計思路、理念,都有“床頭三寶”的功勞。
 
“8小時出不了科學家”
 
“知識改變命運,成才必須勤奮,只要努力,就會有希望。”這是呂志濤院士生前帶教學生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呂志濤是東大土木工程學院迄今培養博士生、碩士生最多的教師。現為北京中冶建筑研究院副院長的曾濱,曾攻讀呂志濤在職博士:“呂老師帶教學生特別認真,修改論文毫不含糊,讓粗心大意的學生感到汗顏。”
 
“我跟呂院士相處多年,他經常跟學生講 8小時出不了科學家 ,強調學習一定要勤奮。”東大土木工程學院原黨委書記張星教授印象深刻地說。
 
多年前,在去學校的路上,呂志濤被自行車撞倒,導致嚴重的股骨頸骨折。病床上,呂志濤繼續指導博士和碩士生,為他們修改論文。身體狀況稍好一些后,為了不耽誤碩士生課程,他把教室移到家里,拄著雙拐下地,用小黑板給學生上課。
 
“呂老師對學生的愛,那可是出了名的。”東大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童小東回憶說,每年畢業季,當畢業生們排著長隊請呂老師在畢業紀念冊上寫寄語時,他總不忘寫上自家的電話號碼,對學生們說:“若有問題需要我幫忙,就給我打電話。”
 
呂志濤曾獲得20萬港元何梁何利科技獎金,全部捐贈給了小學、中學和大學3所母校。“我能有今天,離不開老師們的幫助,所以我要以老師們為榜樣。”
 
呂院士走了,但他開創的事業和為人師表的風范都在持續發光。追悼會上,他的學生們告慰恩師:“呂老師走好,土木事業有我們!” 
 
(原題為《把預應力中心從歐洲轉到中國》)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