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人才工作 > 楊振寧恢復中國國籍 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

關注微信

楊振寧恢復中國國籍 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

時間:2017-08-25來源:人民網 作者:劉柳

  日前,30多位中國科學院院士齊聚天津,參加由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舉辦的物理前沿會議,慶祝理論物理研究室成立30周年。

這次會議還有一個特別的內容,就是為95歲的楊振寧先生祝壽,歡迎楊振寧先生恢復中國國籍,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

今年2月,已放棄外國國籍的楊振寧、姚期智兩位教授轉為中科院院士,因外籍院士提出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學部歷史上是首次,無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學部專門制定了《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暫行辦法》。

此前,楊振寧的70壽辰、90壽辰都是在南開度過的,這就不得不提他與這里的深厚淵源。1986年,楊振寧的好友、數學家陳省身初邀請楊振寧參與南開大學理論物理室的創立,楊振寧欣然答應。

起初,由于經費緊張,理論物理室講習班的部分費用要靠楊振寧從香港募捐,他不僅為南開大學主辦的國際會議籌集資金,還從香港為數學所購買了第一臺計算機和激光打印機。

此次為楊振寧祝壽的30位中科院院士,大多是物理學界的資深專家,他們是——

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白以龍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原所長陳和生

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

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南開大學原副校長陳永川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校長鄧小剛

中科大教授杜江峰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原所長方守賢

南開大學教授葛墨林

復旦大學教授洪家興

中科院半導體所所長李樹深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

浙江大學教授羅民興

香港大學教授莫毅明

中科大物理學院院長歐陽鐘燦

中科大常務副校長潘建偉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向濤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院長謝心澄

南京大學教授邢定鈺

中科院物理所原所長楊國楨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長張維巖

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教授張偉平

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張肇西

中科大教授趙政國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趙忠賢

中科院數學所原所長周向宇

清華大學教授朱邦芬

吉林大學教授鄒廣田

清華大學原子分子測控科學中心主任李家明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長孫昌璞

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賀賢土

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江松

龔克代表南開全體師生向與會嘉賓表示歡迎。他說,今天,中國物理學界老中青幾代人共聚一堂,慶祝陳省身數學研究所理論物理研究室成立30周年和楊振寧先生95歲華誕,紀念陳省身先生與楊振寧先生對我國科學事業作出的貢獻。中國人講“三十為一世”“三十而立”,百年來中國的變化、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變化和中國科學命運的變化,在建設科技強國的條件下如何真正實現陳省身先生所提出的建設數學大國、數學強國的目標,值得我們深思和討論。“形骸未與流年老,詩句更爭造化工。”龔克化用陸游的詩句,贊嘆楊振寧矍鑠的精神狀態,祝楊振寧先生健康長壽。

葛墨林代表主辦方介紹了參會的部分中科院院士、嘉賓及特邀學術報告人,并向與會代表詳細闡述了會議的主題。他說,陳省身數學研究所理論物理研究室在楊振寧先生等老一輩科學家的支持下不斷成長,先后舉辦9次國際工作營,3次國際大會,學生在楊振寧先生指引的方向下、在世界一流的討論中得到培養。多年來楊振寧先生正式訪問南開超過10次,陳省身先生在世時,他每年都會來探望,他的70壽辰、90壽辰都是在南開度過的。今天,我們在這里為楊振寧先生慶祝95歲壽辰,以誠摯的敬意感謝他對物理學、對中國物理發展所作出的杰出貢獻。同時,來自物理學界、數學界的學術精英共聚南開,研討學術前沿,一同紀念陳省身先生不朽的精神及其對南開、中國數學界作出的巨大貢獻。

朱邦芬稱贊楊振寧先生是一個率真的人,有著對中國的熱愛以及他揮之不去的中美之間的情誼;在科學方面是“保守的革命者”,珍惜人文歷史科學等方面的傳統,但不守舊,善于繼承基礎上創新。他講述了楊振寧先生自2003年回到了他開始的地方——清華大學科學館后,對物理對中國對世界所作的貢獻。他說,楊振寧先生是科學上的領導者、物理學家,教育家,是科技史物理學史的研究者,在文化和誠信等方面作出了很多貢獻。楊振寧先生回到中國后,開始了他事業的第二次春天,這次恢復中國國籍,也是了卻了他的一樁心愿。

“我平生最大幸福,是認識兩位偉大的科學家陳省身先生和楊振寧先生。”范曾回憶起與兩位先生交往的歷程。他說,和科學家在一起,心境非常愉悅。兩位先生待人接物風格不盡相同,但對自己都是同樣愛護,從他們身上受到的教育很難用語言形容。他們都有一顆赤子之心,他們的品格值得我們學習。“物理固天地自為,曾見先生開覺路;靈臺追圣賢心思,尚蒙巨匠啟千秋。”范曾作對聯一副,賀楊振寧先生95歲華誕。他還以《赤壁賦》為主題,以蘇軾、黃庭堅、佛印、仙鶴為主角,作畫一幅,為楊振寧先生祝壽。

眾多物理學家們齊聚一堂,祝壽的方式也不一般,“量子通訊之父”潘建偉在會上作了題為“‘墨子號’衛星與量子網絡”的特邀報告。

出生于1970年的潘建偉,人生中創造多個“奇跡”。他27歲入選美國《科學》雜志“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31歲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32歲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41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2歲斬獲得國際量子通信大獎;45歲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他帶領團隊研發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在量子通訊領域領跑全球。

就在8月10日,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志又登出了潘建偉團隊的最新成果:他們借助量子科學衛星“墨子號”,成功向河北興隆地面站分發了量子密鑰,最遠距離達到1200千米,平均誤碼率僅有1.1%。

為楊振寧祝壽的30多位院士里,不少都是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常客”。趙忠賢院士在198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集體一等獎,2013年又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還曾兩次獲二等獎。

今年1月,75歲的他登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也是獲獎者里的首位“40后”。趙忠賢專注高溫超導研究40年,人類發現超導百余年來,高溫超導總共出現了兩次重大突破,他都抓住機遇且取得重要成果,并帶領中國超導研究團隊在國際“超導大戰”中異軍突起。

據媒體報道,20世紀90年代,高溫超導研究遇到瓶頸,趙忠賢和團隊由此坐了近20年的“冷板凳”,精打細算從淘汰物品里刨設備。“熱的時候堅持,冷的時候堅持。”最終團隊在2008年合成出絕大多數50K以上鐵基超導體,又創造出大塊鐵基超導體55K的世界紀錄,掀起高溫超導新熱潮。

如今,他依然帶著團隊成員包括他名下的4名學生活躍在實驗室。“我已經干不動了,最近一兩年就出了點主意,他們做得挺來勁。”趙忠賢解釋說,自己眼也花、手也抖,要說還在科研一線工作已不符合實際。

小編還發現,院士中有一名少將,上個月,在新調整組建的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成立大會上,他以國防科技大學校長的身份亮相。

他就是鄧小剛,空氣動力學專家,其帶領的研究團隊于2004年和2007年連續兩期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資助,成為國內第一個流體力學的創新群體,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他帶領的研究群體,獲首屆軍隊科技創新群體獎及首屆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試驗的圓滿成功,讓中國的科技人員挺直了腰桿,其中也凝結著鄧小剛的心血。

航天員的安全返回是任務成功的關鍵之一,要讓返回艙安全著陸,就必須在試驗中計算出返回艙在返回大氣層時的飛行密度、流場等相關數據。

通過深入研究,鄧小剛用新的NND格式成功地數值模擬了各種飛行器,并在高超聲速流動中將遇到的6種復雜情況進行了計算。后來,試驗人員利用鄧小剛研制的不同變量模式的NND計算格式,解決了飛船返回艙等一系列飛行器在各種復雜情況下飛行的技術參數,榮獲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

此前有媒體報道,在采訪他的時候,他的一位同事悄悄把記者拉到一邊,含著淚水輕聲說:“你們不知道,他太拼命了,雖然年紀輕輕,卻早已白了頭發。你們現在看到他那滿頭黑發,可都是染的啊!……”

同事們對他的評價是:“世上有多少難關,他就有多大恒心。”

看到很多年沒有看到的老朋友,楊振寧先生表示自己有一種“年輕人不能體會”的高興。他感謝陳省身數學研究所舉辦這樣一個活動。講述起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在相對困難的條件下來南開進行學術活動的經歷,他表示“在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所做的一些事情,是自己引為驕傲的一些事情”。

楊振寧先生和大家分享了一個故事:陳省身先生的好朋友、原英國皇家學會會長邁克爾•阿蒂亞曾為在愛丁堡廣場捐建價值約200萬英鎊麥克斯韋銅像,花費了很大力氣。幾年前,邁克爾•阿蒂亞再次來到南開大學訪問,離開時,他要求在省身樓大廳里獨自靜坐。“我猜想他看到這么大的一個建筑,想到他為麥克斯韋塑像所作的努力,他不可能不有一個感受,他感覺到,現在整個世界走在一個新的、前人從來沒有想到的方向。西方的國家是在種種困難之中,中國是穩步地高速地前進。”楊振寧說,“這件事情,是使得我晚年心境非常高興的地方。你如果跟我一樣,經歷過在合肥、北平、昆明時國家和民族的困難,而又看到今天的情形,怎么會有任何不開心的地方呢。”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