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人才工作 > “蓉漂”一詞進入大眾視野 成都憑什么吸引人才?

關注微信

“蓉漂”一詞進入大眾視野 成都憑什么吸引人才?

時間:2018-06-04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作者:shenqian
 2017年以來,一場前所未有的“人才爭奪戰”正在全國打響。

  西安、武漢、杭州、鄭州、沈陽等二十多個城市和地區陸續出臺人才新政。僅剛過去的4月份,就有合肥、沈陽和長沙等城市連續“出招”:放寬落戶限制,租房購房打折,1億、5億、10億元的人才專項資金……

  “爭奪人才的實質是在爭奪創新的核心競爭力和核心資源。”國務院參事、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王輝耀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隨著中國從制造業大國走向創新型大國,人才資源成為第一資源。在這一背景下,“人才爭奪戰”有其突出的積極意義,說明各地都逐漸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

  “先聚集了什么人,才有什么產業。”四川省區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西南交通大學教授戴賓在采訪中表示,城市新舊動能轉換需要人才,創新創業需要人才,至此,人才的價值被各大城市推到了突出位置。

  眼花繚亂的人才新政背后,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打算。

  2009年至2014年的5年中,西安人口增長僅19萬。對于這座人口只有800多萬的城市來說,實施“史上最寬松”戶籍新政,提升城市人口規模,是發揮區域輻射作用的基礎。

  作為中國大學生最多的城市,武漢長期“為他人做嫁衣”。大學生畢業后紛紛奔往北上廣。2015、2016年武漢市人口凈遷移率為負。因此,“畢業生租房購房打八折”,“五年吸引100萬大學生在武漢創新創業”,其決心可鑒。

  對于長期保持人口凈流出的東北第一大城市沈陽來說,中專以上學歷人員“零門檻”落戶、大中專學生來沈陽求職免費入住人才驛站10天,一系列低門檻的政策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自身發展的困境。

  成都對于人才的關注并非著眼于爭奪,更多地考慮到了城市的生命力。

  為此,著眼城市長遠發展,著眼城市產業能級提升,著眼成都人口結構優化,2017年7月,成都出臺被稱為“歷年來含金量最高、惠及面最廣、支持力度最大、針對性最強的人才政策”——《成都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行動計劃》(以下簡稱“人才新政12條”)。

  據了解,“人才新政12條”發布以來,截至今年5月15日,累計落戶人數已超過18.7萬人。其中,30歲及以下青年人才占人才落戶總數的八成,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占99.8%,人才“質”“量”均有所提升。“無論從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上,都會給成都現有的人才結構帶來優化和改善。”成都市人才辦相關負責人說。

  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成都要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強市。堅持把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牢固樹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觀。

  成都市人才辦相關負責人注意到,“在這一次的黨代會報告中,有關人才的內容占了一頁多,我們切身感受到市委對人才工作從高度重視到極端重視,從事人才工作的同事都感到振奮。”

  成都定力的背后

  面對當下這場喧囂的“人才爭奪戰”,成都選擇保持冷靜。

  “一個城市的人才政策要和城市產業需求緊密結合,不能太盲目。我們要保持定力,把現有的政策精準地落實好。”成都市人才辦相關負責人說。

  王輝耀則在采訪中提到,作為四川省內第一人口流入大市,成都的基礎性、服務性人才已經不缺,只需要把這些人留下來就可以。但在吸引創新創業技術團隊、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方面,成都還有一定差距。

  為此,“人才新政12條”首條即明確5年內引進和培育100個頂尖創新創業團隊和1000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目標。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等國際頂尖人才(團隊)來蓉創新創業,給予最高1億元的綜合資助等。

  瞄準高端的同時,成都還試圖吸引大量年輕、高素質、有技能的人才。

  首先是打破落戶限制。“人才新政12條”提出,具有普通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青年人才,憑畢業證在成都即可申請辦理落戶手續。同時,去成都應聘的外地畢業生可在青年人才驛站免費入住7天。成都市還計劃5年內建設29萬套人才公寓,人才租住滿5年,按其貢獻可以不高于入住時價格購買。

  系列舉措成效顯著。2018年一季度通過“人才新政”落戶成都的青年人才超過5萬人,并保持每天800余人的增量。

  為精準定位人才供求,成都啟動海內外引才“黃金眼”戰略,率先運用大數據技術開發“全球人才搜索系統”。在今年成都首個“蓉漂人才日”上,《成都市人才開發指引(2018)》發布,結合人才層次和產業實際需求,列出609類崗位清單和具體要求,給“城市引人”和“人擇城市”提供指導。

  引才和用才要結合起來,才能讓人才在合適的崗位發揮出最大的價值。成都大力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把人才改革深度嵌入產業功能區建設和產業發展場景。成都提出,圍繞產業鏈、創新鏈打造人才鏈,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引育集聚,與優勢企業協作創辦專業性大學,推動在蓉高校為優秀企業量身定做專業性學科,努力提高人才匹配度。

  成都市人才辦對2017年新落戶的人才進行分析后發現,70%已經就業,還剩30%未就業。為此,一方面開展大型人才招聘活動,幫助未就業人群找到合適崗位;另一方面依托職業技術院校,實施全民免費的技術技能培訓,讓人才在成都就業、扎根。

  大力招才引智的同時,成都也在思考如何避免人口過度涌入一個區域,造成大城市病。按照最新城市規劃,2035年成都市域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中心城區城市人口規模控制在1360萬。而當前,成都常住人口已經突破1600萬人。

  成都市人才辦相關負責人說,人往機會多、經濟發展活躍的地方聚集是市場配置下的正常行為。成都通過對體制內崗位的引導形成一定程度上的省內人才均衡配置。

  不一樣的人才法則

  全球化智庫(CCG)與智聯招聘的調查顯示,2017年,在海歸創業城市選擇中,成都位列北京、上海之后,排名第三。

  當各大城市圍繞國內人才進行爭奪時,為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成都已經將觸角主動伸到國外,對接歐美當地資源,采用柔性引才等方式,吸引海外人才來成都創新創業。

  對比上海、深圳等一線發達城市,成都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優勢在于要做得更開放。“比如提出柔性引進,不對海外人才的工作時間、地域設限,只要其科研成果在成都轉化,就給予相應政策扶持。”成都市人才辦相關負責人說。

  考慮到海外人才可能對成都不那么熟悉,“我們還在圣地亞哥等地建立市場化運作的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這樣的好處是減少海外人才的顧慮,可以在熟悉的環境開展創新研發,同時能享受成都的人才政策。”

  2017年以來,成都從全球引進外國人才2262人,累計引進海歸達1.6萬余人。離岸基地已柔性引進羅伯特·胡貝爾等6名諾貝爾獎得主進駐創業,推進4名院士轉化科技成果,累計對接離岸項目30個,給予近1.4億元扶持。

  引入人才只是第一步,還要“讓人才事業有所成”。

  王輝耀在全國調研中發現,不少海歸創業者反饋創業園區、孵化器等創業基地和平臺對其創業發展的幫助尚不明顯。他們更希望政府提供市場開拓、金融服務、創業輔導、人才引進等方面的幫助。

  “市場開拓難”“融資難”也是成都高新區黨群工作部人才資源開發處處長王磊在對園區企業調研中聽到不少創新創業人才的反饋。

  海歸博士王暾回成都創業,研究地震預警技術。“公司起步時,成都高新區提供了250平方米的辦公區域,資金扶持更是給公司雪中送炭。”王暾說,公司最窘迫時幾個月發不出工資,賬戶上只剩下1.4元,是高新區成功幫助公司申請到科技部的專項資金,保證了公司接下來的發展。如今,王暾公司的地震預警技術已服務全國31個省市區。

  為人才的“全生命周期”做好服務,使引進的人才生活好、事業好,成都高新區提出構建人才發展的三個生態圈,即圍繞人才成長發展的創新創業生態圈、圍繞人才引進的人力資源開發生態圈、圍繞人才個人家庭的生活保障生態圈。

  在高新區的創業咖啡館,青年人才只需要貼個需求的小紙片,就有可能找到創業伙伴,這就是生態圈的效應。“我需要的軟件人才,這里非常多;另外,我在園區就找到了客戶,為一家快遞公司開發了包裹信息識別軟件。”相信在這里能成事兒,也是日本名古屋大學博士畢業的楊路選擇在成都創立科技公司的原因。

  成都有全國首個由組織部門主管、促進人才發展的新型社會組織——成都人才發展促進會,為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搭建交流合作、事業發展平臺。

  “人才工作的方向是市場化配置資源,很多工作要交給市場、交給社會組織去做,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可以將市場的動力機制和社會組織的靈活屬性充分發揮出來。”

  與此同時,成都還建立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通過吸引聚集一批知名中介機構和企業,為人才提供培訓、招聘、測評等全鏈條服務。目前累計引進上海外服、銳仕方達等64家國內外知名人力資源服務企業,產值達30多億元。

  2017年9月,成都出臺“引進培育急需緊缺技能人才”10項措施,通過資金補貼鼓勵技能人才提升技能等級,鼓勵校企校地合作培養技能人才調整學科(專業)設置,設置免費培訓課程,向市民提供免費培訓等方式培育急需人才。

  長期以來,成都在人才的“引、育、留、用”方面不斷創新,因為成都市委市政府深知,人才工作其實是一個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十年樹木、百年育人這樣一個久久為功的過程。

  扎根成都

  超過兩萬人進入招聘會現場,投遞簡歷達到14249份。2017年的首場“蓉漂”青年人才專場招聘會場面火爆。

  古語有云,“少不入川”,講的是怕年輕人易被蜀地的安逸生活所吸引,因而希望年輕的時候不要去蜀地;而現如今,“少不入川”這一說法正在悄然發生變化,海歸、全國各地的有志青年紛紛涌入成都,蜀地已早非只是“安逸舒適”,更是“創新創業”和年輕人尋找并實現自我價值的舞臺。

  其實自古以來,成都就是人才輩出的移民城市。一年成聚,兩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的輝煌歷史離不開千百年來一代代“蓉漂”的功勞,李冰父子、劉備、諸葛亮等歷史上的著名“蓉漂”,都曾感受過這座城市不拘一格聚人才的包容氣息。

  如今,“蓉漂”一詞也進入大眾視野,實實在在地形成一種時代新風尚——成都,正成為眾多青年人才首選的熱點城市。

  小時候就隨父母從北京來到成都的成都市人社局海外人才工作處處長楊珺非常喜歡這里的生活。因為工作,她的微信上添加了不少外籍人士,刷朋友圈會看到定居成都的外國人發家里小孩戴著紅領巾說一口順溜成都話的小視頻,總是讓她忍俊不禁。

  天府新區成都黨工委組織部干部與人才處處長李寧坤祖籍杭州,隨父母來到成都多年。聊到成都的茶館文化他滔滔不絕,“不僅是休閑,成都的茶館還承擔著當地人交流商務信息的功能。”他笑稱,好像鴨子游泳,表面看著一動不動,但腳在水下刨得很快,“快工作、慢生活”,這正是成都人生活方式的寫照。

  作為一名“蓉漂”,西南交通大學教授戴賓定居成都已有四十多年,深刻感受到這所城市的包容性。在他看來,成都平原發達的農耕文化提供了富饒的物質基礎,“歷史上的成都人便是三個人吃五碗飯,多一個人吃飯也沒關系,因而對于外地人口的接受度、包容度很高。”

  很多人都說,成都是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生活在成都的老外體會也是一樣,來自美國的建筑師勞倫斯就表示:“只要我有工作,我打算一直待在成都。”

  “定居的外國人的比重衡量著一座城市的國際化和宜居性。”楊珺說。2017年,成都獲評“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之一。據統計,目前已有超過3萬名外籍人士在成都常住和工作。

  戴賓認為,這輪“人才爭奪戰”或將改變中國經濟地理版圖。改革開放之初,全國各地的人才“漂”在廣州深圳;近一二十年,人才又轉移“漂”在北京上海;未來的一二十年,海內外人才或將“漂”在如成都等新一線城市。

  成都地鐵的“蓉漂·人才”主題專列呼嘯而過。“享受國寶大熊貓的待遇,只因你有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一杯敬南方,一杯敬北方,北方有故鄉,南方有夢想。”……地鐵車身上的走心留言,也是這座城市對于天下人才的熱切呼聲:“明天,我們成都見。”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