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3月5日電 (記者 朱曉穎)江蘇省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推動博士后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下簡稱《意見》),從創新博士后人才集聚機制、加大博士后人才培養集成支持力度、鼓勵博士后人才創新創業、提高博士后人才管理服務水平等4個方面提出了12條具體舉措,旨在打造集聚青年才俊的“強磁場”。
海納百川 大力實施“萬名博士后集聚計劃”
《意見》提出,實施“萬名博士后集聚計劃”,計劃用5年時間再集聚培養博士后人才10000名。
比如,大力吸引優秀海外博士到江蘇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建立健全更具競爭力的優秀留學回國博士招收引進機制,擴大外籍博士后招收規模。將引進的40歲以下在國(境)外高水平大學或中國境內高校從事博士后研究的外國青年人才列為外國高端人才(A類)范圍。
又如,加大對企業類設站單位博士后人才招收引進支持力度。企業類設站單位引進博士后人才支付的住房補貼、安家費及科研啟動經費,可按規定在稅前扣除。國有企業引進博士后經費,可按規定視同考核利潤。企業引進博士后所發生的人才引進成本,優先從本單位人才發展專項資金中支出。率先提出對申請進入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企業類博士后設站單位的博士后,年齡可放寬至40周歲。
再如,吸引鼓勵省內外各類優秀博士后出站后在江蘇工作。對引進或出站后留在江蘇工作的博士后,可由用人單位或地方財政給予適當的生活補貼,享受地方高層次人才政策。
培養激勵 放送博士后集成支持“大禮包”
為提高博士后人才培養質量,這次新政從博士后日常經費保障、提高科研創新項目質量、打通職業發展通道等方面準備了誠意滿滿的“大禮包”。
在博士后日常經費保障方面,《意見》提出,建立健全博士后日常經費投入動態調整機制。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除國家下撥的博士后日常經費外,全省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省屬單位和中央駐蘇單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屬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的在站博士后(非在職)日常經費由省財政擇優資助。地方設站單位的博士后日常經費由各地財政擇優資助。
在博士后科研項目資助方面,提出每年遴選一批國際先進、國內同行領先、符合江蘇產業發展方向、能創造顯著經濟社會效益,或跟蹤國際學科發展前沿、具有良好研究和應用前景、對學科建設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的博士后創新項目,由省財政給予科研經費資助。
新政還創新開辟了博士后職稱評審綠色通道。針對原先在站博士后無法參與職稱評審、出站博士后職稱申報重復評價和低水平評價、事業單位崗位少等博士后群體反映的突出問題,《意見》將在站博士后納入可參評職稱人員范疇、開設博士后職稱評審綠色通道、放寬在事業單位工作的出站博士后申報評審崗位職數限制。
梧桐棲鳳 搭建博士后創新創業新平臺
博士后群體年齡大多在35周歲以下,是人一生中創新思維最活躍、精力最旺盛、進取心最強的時候,處于創新創業的“黃金時期”。《意見》從建強博士后創新創業載體、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完善激勵政策等方面拿出很多“干貨”,旨在激發博士后的潛力。
為建強博士后創新創業載體,《意見》提出制定博士后設站引導目錄,優化設站結構布局,同時每年認定10家“江蘇省示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為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意見》中鼓勵博士后參與科技鎮長團、科技副總等相關工作,定期舉辦博士后人才科技項目對接交流會、博士后學術交流活動,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博士后創新創業基金。
在完善博士后創新創業激勵政策方面,在站博士后享受國家和省關于支持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激勵政策,加強對博士后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鼓勵企業、高等院校、科硏機構通過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方式,激發博士后人才創新創業活力。鼓勵博士后自主創業,各地創業載體(包括各類創業孵化基地、科技孵化器、眾創空間、小微企業雙創基地、大學科技園等)優先為創業博士后提供創業場所和服務,按規定給予一定的場地租賃費用減免。鼓勵社會資金通過設立風險投資基金、產業引導基金等形式,支持博士后創新創業、創業孵化和轉化科技成果。
江蘇省人社廳副廳長朱從明介紹,中國博士后制度是培養高層次青年創新人才的一項重要制度。江蘇是全國最早開展博士后工作的省份之一,博士后工作持續走在全國前列,成效顯著。目前江蘇共建有各類博士后載體1420個,累計招收培養博士后21693名;在站博士后主持或參與科研項目21190項、獲批專利6712項;出站博士后70%選擇留蘇工作,為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力軍。(完)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