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劍平,他臉上帶著無比溫和的笑意,身著一件樸素的白襯衫,絲毫沒有架子。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讀的是農業大學,工作在農業科學院,陳劍平的人生始終與“農”字緊緊相連。
學以致用
“學以致用”這四個字是恩師唐覺在陳劍平大學畢業時送他的,是他的座右銘。
正是受恩師的勉勵,陳劍平沒有選擇留校擔任黨辦秘書,而是走進了偏僻的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很快,陳劍平獲得參與農業部一項關于植物病毒研究重點課題的機會。
當時,中國的植物病毒學領域還比較弱,苦于沒有書籍學習的陳劍平想到了大學時的外教老師,委托他從英國劍橋大學的書店買了一本《應用植物病毒學》寄回國內。
為了加深對書中內容的理解,陳劍平開始了對這本書的翻譯。白天上班,晚上學習。為了能在半夜把自己叫醒而又不吵醒同寢室的其他人,他睡前喝一大杯水當“鬧鐘”——半夜想上廁所時就會起來,繼續邊翻譯邊學習。
就是通過這樣堅持不懈的努力,年輕的陳劍平解決了一個又一個世界難題。
1989年,他來到世界第一個農業研究所英國洛桑實驗站,開展植物病毒學研究。8個月內,他不分晝夜地研究植物病毒與真菌介體的內在關系。在觀察了1萬個真菌的超微切片后,他終于從100多個真菌孢子體內發現了植物病毒,解決了困擾世界30年的難題。
之后,他又發現了土傳小麥花葉病毒的一種病毒突變體及其突變的環境條件、突變過程和機理,拿下了困擾植物病毒學界20多年的又一個世界難題。
至今,陳劍平領導的浙江省農科院植物病毒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大批先進的植物病毒檢測技術,鑒定了12種植物病毒新種類,測定65種植物病毒基因組全序列,截獲了上千批次外來入侵植物病原,為國家生物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揭示了5種重要糧食病毒發生規律和發病機理,建立的病害綠色防控技術在全國病區大面積推廣應用,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毅然回國
以自己的勤奮和天分,不到30歲的陳劍平成為一位在世界植物病毒領域知名度很高的科學家。
回想那段留學經歷,陳劍平說,最大的收獲是英國導師的嚴謹求實、精益求精、無私奉獻的科學精神,令自己終身受用。
許多人都認為,這位青年科學家會留在國外發展,因為當時國內的科研條件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懸殊。
但陳劍平聽到了祖國的召喚。當時的浙江省領導說:“應該請陳劍平回浙江工作,如果他沒能回來,說明我們工作沒有做好。”
陳劍平回國時,他的英國導師擔心:以中國的科研條件,這位前途無量的年輕博士將就此結束科學生涯。
“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即使受到英國導師的再三挽留,可在陳劍平看來,幾百元人民幣的工資也比在國外掙英鎊有價值得多。
他快速處理完手頭的工作,踏上了歸途。初回國時,陳劍平感受到了科研條件的差距。在英國,他有一臺自己專用的電子顯微鏡,而當時浙江省農科院院長辦公室連空調都沒有。
陳劍平回憶,回國后不久,他到農業部申請科研經費。一位司長雖感動于他的回國熱情,但還是遺憾地告訴他,給10萬元的資助都非常困難。“我在這位司長的辦公室里等了很久,他到各個處室去‘游說’、調劑,終于湊齊了這筆錢。”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陳劍平組建團隊、建設實驗室,鍥而不舍地開展植物病毒研究。他們取得的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5項,部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9項。
“回國20年來的科研實踐證明,當年英國導師的擔心是不必要的。”陳劍平笑著說。
角色轉換
2002年起,陳劍平擔任浙江省農科院院長。從一心一意專注科研到科研、行政并舉,陳劍平對自己人生軌跡的轉變有著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從“I”到“T”的角色轉換。
他說:“‘I’意味著追求自‘我’,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而‘T’是英文‘團隊’的第一個字母,意味著帶好團隊,聚集和培養更多優秀青年科技人才。”
10多年來,這位“全國資歷最老”的省級農科院院長培養了60余名碩士、博士。“像培育自己的孩子一樣,心中有他們,尊重他們,實實在在為他們辦點事。”這就是陳劍平的育人之道。
2011年,陳劍平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和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意味著又多了一份責任。
一次,他到杭州淳安山區開展扶貧活動。在一個農戶家里,見到一個十歲的小女孩,他問她最向往什么?小女孩的回答讓他刻骨銘心:“我向往山核桃成熟,那時爸爸媽媽就回家了。”
“面對一個想爸爸媽媽的農村孩子,作為從事農業科學研究的院士,我該怎么辦?”那一刻陳劍平感到十分慚愧,“此前,我從未深入思考過全國億萬農民工和留守兒童與自己有什么關系。”
從那一刻起,陳劍平開始琢磨“三農”問題。“圍繞‘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的目標,我們的科技助農行動將更加接地氣。”陳劍平說。
目前,他正在與杭州藍城集團合作開展農業綜合體的研究與實踐,他希望這些實踐能給中國農民的生產、生活、生計帶來大的改觀,“到那時,小孩子就能在父母身邊幸福地成長了”。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