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在高校界有一句話“沒有畢不了業的碩士,沒有考不上的博士” 流傳的很廣,當時還是本科生的我對此是一知半解,將信將疑。后來,碩士畢業也是跌跌撞撞,總算是拿到了燙金的碩士畢業證書,現在正在準備博士申請考核制,發覺“沒有考不上的博士”這句話已經不符合客觀實際了。
一、博士是不是考的?
自從2012年之后,各大高校都開始了博士招生“申請考核制”的試點,現在已經各大高校都已經大范圍推廣,尤其是各985、211高校。原來通過報名—考試—復試—錄取的模式已經被取代,申請考核制一個重要的特點是資格預審,也就是考試資格的確定。
一位考生需要對照招生單位的要求,一一對照招生條件來確定自己是否符合招生要求,這個招生條件主要來說主要分為硬性條件和軟性條件。比如:考生本科、碩士學校層次、專業排名、英語等級、發表論文成果這些就是硬性條件;考生的學術積累、博士申請書、知識背景結構、國外留學經歷、考場發揮、獎項與榮譽、導師推薦資源……這些又成了軟性條件。這里面一個重要的前提是,你能否通過資格預審確定你的參考資格就競爭激烈,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資格”來進入某高校某學院去考試。
圖一:某高校博士申請考核基本條件
二、考不考得上博士取決于什么?
雖然“申請考核制”模式下,仍然會有筆試,也就是英語和專業課考試,但是跟原來的博士招考考試中筆試成績的權重相比到底處在何種考量,這只能是根據導師組的操作意見實施。這里面一個很重要的信號就是注重考生綜合學術素養的考察,就筆者經歷的申請考核制經歷來看,這個模式選材的導向性還是比較客觀實際的。
生本碩學校層次、專業學科排名、論文發表情況、英語等級、獎項與榮譽、國外留學經歷……其實很多都是采用的量化的標準,就是用一個等級裁定一個分值,最后將考生的各個指標進行累加,通過排名確定進入復試的名單。這種模式就是打破了原有的筆試成績分數累計模式,變成了一個動態的個性化的變量數值,你能否通過資格審核進入復試,取決于你各項因變量分值。對考生做了導向,想讀博各方面的學術積淀都要好,注重整個高等教育周期的積累,光會啃書本考試就不行了。
圖二:某高校某學院博士招生復試考核辦法
三、考博比原來更激烈
2017年中國的博士培養數量已經是世界第一,但是培養質量距離歐美等教育強國還是有距離。為此,國家已經出臺了控制博士培養規模,提高培養質量,算是為這場博士培養“大躍進”定了調子。一方面是每年50-60萬的研究生畢業人數,很多碩士出于這樣或者那樣的考慮會選擇讀博深造,這個基數本來就是很龐大。二是,博士招生人數的收緊,從表一可以看出從2004到2015年碩士招生人數增長了113%,而博士招生增長了24%,2015年之后甚至出現縮減,現在基本穩定在6.5萬/年的水平。加之現在學歷貶值的厲害,很多碩士因為學術研究需要或者就業或者各種出發點促使了考博人數是有增無減,這因素共同導致了博士報考競爭激烈局面的形成。
表一:2004-2016全國碩士&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數(單位:萬/人) |
|||
年份 | 碩士 | 博士 | 總數 |
2004 | 27 | 5.36 | 32.63 |
2005 | 31.6 | 5.4 | 37 |
2006 | 34.4 | 5.6 | 40 |
2007 | 36.4 | 6 | 42.4 |
2008 | 34.4 | 6.1 | 44.47 |
2009 | 41.5 | 6.2 | 53.4 |
2010 | 47.2 | 6.4 | 56 |
2011 | 49.5 | 6.5 | 56 |
2012 | 52.4 | 6.6 | 59 |
2013 | 53.9 | 6.9 | 60.8 |
2014 | 56 | 7.1 | 63.1 |
2015 | 57.4 | 7.3 | 64.7 |
2016 | 51.7 | 6.7 | 58.4 |
因此,博士招生無論從選拔機制還是招生政策都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盡管這種變革還處于新舊交替的適應階段,但是大的方向不會再出現偏差,“沒有考不上的博士”這句話也應該退出歷史的舞臺了。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