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想要博士畢業有些硬性規定。其中之一就是必須有2篇C刊(核心期刊)文章,這讓不少在讀博士十分苦惱。據科技日報報道,近日,華中師范大學教授范軍在公開場合建議,取消博士生畢業必須發表兩篇C刊論文的硬性要求。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鄒建軍直言,這種規定,是讓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這番話惹得爭議四起。有人覺得說到心坎上,但也有人直言,如果發不出論文,或取消2篇C刊(核心期刊)文章的硬性要求,還讀什么博士?的確,現在博士的含金量有趨低的現象。高考擴招本來就讓本科生不“值錢”了,如果讀個碩士博士那么輕松就畢業,本科生該怎么想?而且考博面試分占百分之五十,已經讓導師的主觀因素占很大的比重了,如果論文再取消2篇C刊文章的硬性要求,那豈不是讓博士的含金量有變更低的趨向?
但是范教授他們的意見并不是說不發論文,而是是否非得以發C刊為標準,因為C刊的容量實在有限。“C刊”是學術圈內約定俗成的說法,它的全稱為南京大學核心期刊(CSSCI)?偣仓挥750種左右,加上所謂的擴展版與集刊,也不過1000種。如果每種刊物都是雙月刊,每期刊發25篇文章,一年下來也只能發表15萬篇論文。就算每年大約3萬名文科博士生,一人必須2篇C刊,就是6萬篇的需求,就將近所有C刊發文量的一半了。這還不算理科博士生、博士后還有研究人員等等發C刊文章的需求。所以,博士畢業必須發2篇C刊,真讓人有一種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感覺,這導致了惡性競爭。
比如,為了C刊論文,一些人急功近利專挑容易出論文的短平快課題,或搞論文造假、抄襲或找人代寫,供需不平衡必然滋生潛規則,催生學術不端,摧殘著中國的學術尊嚴,種種事例不再贅述了。
有人要問,這幾年,社會為什么對C刊這么著迷?這其實是一種學術GDP的思想在作怪,以為這樣臉上才有光彩,這就導致了博士生所在的學校要求多發C刊以“貼金”,用人單位也要求博士生必須有2篇C刊文章才能錄用。有人說,現在對文章評價是三部曲:發表于什么期刊,多少引用,國外評論。發表于什么期刊,當然就是指C刊了。
雖然,在目前的高校的教育評價體系下,發C刊論文仍是最有效、公平的評價方法,但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博士生有無能力,關鍵還是看學業水平和研究能力,看學位論文本身。學校本身有專門的學術答辯委員會,完全可加大博士論文的考評力度,通過匿名評審,評選出能代表博士學術水平的博士論文,這一樣是有力的評價標準。范軍教授說,國際上好像博士畢業學位授予也沒有這樣的規定。目前,中科院、社科院以及清華、北大等已經取消了“發兩篇C刊文章才能答辯”的硬性要求。但在多數高校,2篇“C刊”依然是畢業前的“必需品”。
我們很期待,我們的博士生教育,能在學術評價方面有更好的評價機制,要有更好的多元的評價體系去取代“唯C刊”論。我們更希望,當今的中國,能徹底改變“唯論文數量”的觀念。周光召先生曾提出,論文評價的要點應當是“生命力”?档伦隽艘惠呑拥慕虝,一生只出過一篇論文,那就是《純粹理性批判》?伤I了整整兩個世紀哲學的發展,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熠熠發光。
來源:2017年12月29日《錢江晚報》
相關鏈接:
博士畢業必發“C刊”論文遭質疑 發不出來怎么辦?
“現在不僅是拼爹拼媽,還要拼導師、拼學校。發兩篇C刊論文(的要求)都快把博士生和導師逼瘋了。”前段時間,華中師范大學教授范軍在公開場合建議,取消博士生畢業必須發表兩篇C刊論文的硬性要求。
這番話惹得爭議四起。有人覺得說到心坎上,也有人直言,如果發不出論文,還讀什么博士?
實際上,對很多文科博士來說,C刊確實成了畢業的一道檻。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容量實在有限。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鄒建軍直言,這種規定,是讓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C刊,僧多粥少
“C刊”是學術圈內約定俗成的說法,它的全稱為南京大學核心期刊(CSSCI)。每年,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都會公布期刊目錄,在目錄內的,就是C刊。
在很多大學,博士生特別是文科博士生拿到學位的前提條件,是發表至少兩篇C刊論文。
“所謂的C刊總共只有750種左右,加上所謂的擴展版與集刊,也不過1000種。”鄒建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如果每種刊物都是雙月刊,每期刊發25篇文章,一年下來也只能發表15萬篇論文。除了博士研究生,各高校對于副高以上職稱也都有論文發表要求。“如果要求所有博士研究生都要發表所謂的C刊,那么就算是在現有數量上增加5倍C刊,也不夠。”
發不出來,怎么辦?
理工科學生還能在國外發表論文,找條“陽關道”,但對很多人文專業學生來說,要在國外找到合適投稿的期刊幾乎不可能。“很多時候只能靠導師。”中部某高校一名博士生說,很多C刊壓根不接受博士生單獨署名的論文,因為教授們的論文都發不過來。所以,跟著導師發,或靠導師和期刊主編的人情關系在C刊中蹭一個位置發,是通行做法。
供需嚴重不平衡,使得發文章要版面費成了一種潛規則。鄒建軍就不止一次聽說,有的C刊,收4萬多元才能安排一篇,且一年后才能發出來。“期刊是國家出資,博士生也沒有項目經費,本身就不該交版面費。”鄒建軍說,“大量博士生發C刊需要經費,是學校的不良政策逼出來的。”
鄒建軍強調,要求博士研究生發表C刊論文,這種規定沒有根據,不符合實際,從多年實踐來看,也沒有成效。
一刀切的背后是單一化評價體系
“重點難道不應該放在博士學位論文上嗎?”美國西北大學人文社科博士周佳(化名)覺得,人文社科在乎的是厚積薄發,需要博士生具有廣闊視野,有能力建構一個宏大體系,這意味著博士生必須啃大部頭,靜下心來沉淀,用數年時間慢慢熬出一部作品——學位論文。
而對安徽師范大學文藝學博士生余一力來說,“沉淀”是一種奢侈。在論文發表壓力下,他要在博士第一年完成期刊論文,在第二年完成投稿工作。“本來想好好讀讀康德和黑格爾,但真的沒有時間。”
鄒建軍說,對于博士生的水平,最科學的評價標準就是同行專家評議,也就是所謂的論文匿名審稿和答辯委員會專家的評議。“C刊只是南京大學開發的一個數據庫,它和學者的學術水平沒有直接關系,有時甚至沒有任何關系。”
其實,把C刊論文作為博士畢業的硬指標,是各高校自行定的規矩。不過,整套要求的背后,是延續多年的“數論文”評價體系。
鄒建軍指出,高校把規矩定死就省事;而且,高校也有私心——學生發表論文數量多了,就能增加學校的“學術GDP”,以在各種評比中占據優勢。
對學生,也有現實作用,否則找工作會被用人單位嫌棄。
但周佳沒有這個擔心。在他所在的學院,甚至不同研究領域的老師都有不同的評價標準。“我導師今年都68歲了,一共才發表過30篇論文。”但這位導師是其研究領域公認的“大牛”。
“我贊成對博士生有要求,但不要唯C刊論。”余一力打了個比方,“比如一位翻譯學博士生,在讀博期間只翻譯了一部黑格爾著作。你說他水平高不高?當然高!但他能不能畢業?那必然是不能的。”余一力建議,完成基金、撰寫專著,應該都作為博士能否畢業的評價標準,“眼睛不能只盯著C刊”。(記者 張蓋倫)
來源:2017年12月28日《科技日報》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