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SCI是美國人搞出來的,那么美國人的高校一定對這個指標非?粗。事實并非如此。我參加過一些美國的基金評審,評獎,發現美國的學者通常用的Google Scholar 上的數據,包括論文發表數,H因子等,并不怎么用SCI的數據。為什么呢?理由很簡單Google Scholar 包括的數據庫更全。同樣,澳大利亞的學者通常應用的是SCOPUS的數據,也不用SCI的數據。而我們中國的學者通常用的卻是SCI的數據。為什么呢?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Google Scholar 和 SCOPUS涵蓋的數據庫太多,尤其很多中文的雜志都涵蓋了,這樣拉不開差距,而SCI數據庫里的雜志相對較少,想進這個數據庫似乎更難,難能可貴嘛,所以中國學者通常用SCI的數據。
其實用哪個數據庫,關系都不大。就H 因子而言,Hsci=Hscopus-2=Hgoogle-4。對絕大多數學者而言大概都有這么個規律。那么老外的學者如何看待這些數據呢?這么說吧,在我們這個領域,我接觸過的大教授,無論哪個國家的,還沒有一個不關心不看重自己的這些數據的,只是嘴上不說出來而已。但在他們的各種申請材料里無一例外地會醒目地列出。很顯然,這些數據就是他們的工作認可,甚至榮譽,從來不擔心被人非議。其實道理也不難理解,因為他們相信,這些數據就是他們研究成果影響力的一個真實反應,因為他們沒有絞盡腦汁地去人為地運作這些數據。
也許有人會問,這些大教授為什么不利用他們的人脈去運作?我想主要原因就是不好意思。那么為什么他們能做到不好意思?道理也很簡單,因為他們想不通,運作這些有什么好處?不但沒好處,還會有很大的風險。更進一步講,這些數據雖然重要,但和他們的個人經濟利益沒什么關系,不會帶來額外的收入。舉個例子,我認識一位老教授,成為教授已經快30年,而我晉升教授才一年。而我們的工資卻是一樣。這讓我覺著很不好意思,因為這位老先生科研成果比我多,教學比我好,車開的比我破,穿著比我邋遢,怎么掙錢能一樣呢?我實在有點不好意思。光不好意思有什么用?相比這個老教授,我能做的除了更加努力工作,我不知道還能干什么。那么從另一個角度講,這位老教授,為什么能心里平衡呢?我想了又想,無非又兩個原因:一是在國外,教授的工資都不低,大富大貴是不可能,豐衣足食肯定沒問題。另外教授的工資和高級講師的工資稅后也差不了多少,都能老婆孩子熱炕頭。我曾經和一位高講的朋友聊過這個事 ,他說有的人更加聰明,更加努力,上教授是理所當然的,而他呢,課程講得好,學生都喜歡,所以他很滿足現狀,干一輩子高講也沒問題。也就是說大家無論是講師,還是教授,大家在經濟收入上沒有太大的差別。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那位老教授為什么還能如此敬業,幾十年如一日?這里面也有兩個原因,一是職業精神。什么是職業精神?就是在沒人監督的情況下,仍然能一絲不茍地把工作做到盡善盡美。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情懷。什么是情懷呢?我的理解是在我們國家搞“兩彈一星”那些人擁有的就是情懷。當然,不同人的對情懷的定義是不一樣的,但那種心無旁騖,無問東西的精神,總是讓人敬佩的。
總結一下,要想讓一個高校的教職人員安于自己的崗位并有情懷,待遇問題首先要解決。目前科研評價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其實都是利益問題。只有把教職員工的待遇真正提高到衣食無憂的程度,各種指標的考核才能和利益真正脫鉤。一旦和經濟利益脫鉤,所有的指標才能回歸其原來的職能,才不會被亂用。也就用不著不斷地撥亂反正了。
那么如何解決待遇問題?其實美國高校的做法是可以參考的。那就是嚴把大學助理教授的引進門檻,能進來的都是精英,并配以相當的待遇。其實說句題外話,在國外,真正情商,智商都頂尖的大多人才并不在高校。這些人的收入比高校教授高很多。當然中國的高等教育有自己的歷史和國情,需要一步步地來。凡事不能搞一刀切。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