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雙一流動態 > 交叉融合成為東南大學“雙一流”建設加速器

關注微信

交叉融合成為東南大學“雙一流”建設加速器

時間:2018-06-08來1源:科技日報 作者:shenqian

鼓勵學科“談戀愛”,這所高校有秘籍

——交叉融合成為東南大學“雙一流”建設加速器

本報記者 張曄 通訊員  李小男 唐瑭

5月20日,作為國家首批“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范項目”的東南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揭牌,中國工程院院士于全成為首任院長。

記者注意到,在東南大學“雙一流”建設方案中,明確將網絡空間安全作為重點建設的基礎、前沿、新興交叉學科之一。近年來,類似的新興交叉學科頻頻成為東南大學的校園新聞熱詞,腦科學、量子信息、智慧城市、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物醫學大數據等不斷取得突破。

“我們把科技重大項目作為載體,以優勢工科為依托,促進工、理、醫、文等學科門類之間的交叉,培育新的學科生長點。”東南大學副校長吳剛說,這些學科不僅在學校整體布局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反哺支撐工科、共同發展。

工強理弱,放下身段補短板

智能手機“搖一搖”、石英手表一塊電池用幾年……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電子器件功能,其實是壓電材料在發揮重要作用。

去年7月,《科學》期刊發表了東南大學熊仁根教授團隊、游雨蒙教授課題組歷時3年多的一項研究成果:合成首例達到無機材料壓電性能的分子材料,在分子鐵電、壓電材料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研究進展,解決130年來制約分子材料壓電性的世紀難題。

化學工程與技術和化學這兩個學科原本是東南大學的弱勢學科,但是引進熊仁根教授團隊十多年來,在分子鐵電基礎研究領域創造了中國奇跡,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兩篇文章發表在《科學》期刊,還榮獲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東南大學脫胎于原國立中央大學,是我國著名的原四大工學院之一。建筑設計、土木工程、信息技術等強勢工科專業文明遐邇。自1988年復更名為東南大學之后,學校一直致力于建設一所強大的綜合性大學,文理醫等學科門類迎來了跨越性發展的機遇。

“就如同劃龍舟,即使隊伍中有幾個大力水手,但是船仍然跑得不夠快。” 副校長吳剛說,為了補齊短板,學校按照“強勢工科、優勢理科、精品文科、特色醫科”的學科布局,明確重點,分類支持。

密度是鋼材的1/4到1/5,強度卻是鋼材的5—10倍,而且還耐酸、堿、鹽等腐蝕。在吳智深教授領導的東南大學城市工程科學技術研究院里,科研人員正在試驗各種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引進一個科學家,建立一個團隊,形成一個新興產業,吳智深的研究還在起步階段,不僅帶動了復合材料制造業和高分子材料產業的發展,而且一定程度上還打破了日、美等發達國家對我國高技術纖維的長期壟斷。他研發的纖維增強復合材料還摘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近年來,東南大學瞄準高端人才,相繼成立“丘成桐中心”、 “未來地下空間研究院” “量子信息研究中心”等學科特區,并制定配套制度,讓資源向中青年教師和骨干教師傾斜,幫助拔尖人才脫穎而出。2011年以來,東南大學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中成績斐然:取得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7項(項目經費合計4529萬元),重大研究計劃集成項目1項(項目經費1000萬元),創新研究群體項目1項(項目經費1125萬元)。2016年以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獲科技部立項項目13項,課題54項。

交叉融合,鼓勵學科談戀愛

芯片肝、芯片肺、芯片腸……在微流控芯片上實現人體器官的構建,要不要了解一下?

今年3月,東南大學趙遠錦團隊的可變色的“心臟芯片”登上國際頂級期刊《科學•機器人》。他們將一種“活體”結構色水凝膠材料集成到微流控芯片中,開發出了具有微生理可視化功能的“心臟芯片”。

“該技術在心肌相關的新藥評價和疾病研究中具有獨特優勢。”趙遠錦表示,通過芯片的顏色變化來監測心臟對不同藥物的反應,從而免去動物和臨床試驗,為藥物篩選和研發提供一種嶄新的平臺,可大大降低新藥研發成本。同時,也為構建具有自反饋功能的動態機器人等智能器件奠定了基礎。

這項成果既是臨床和理論基礎之間一種有機的融合,也是多學科交叉的高度體現。“多學科交叉融合是我們新興學科的增長點、優勢學科群的發展點、重大創新的突破點。”吳剛表示。

今年5月,東南大學建立的“腦科學與智能技術研究院”學術特區,打破院系的界限,匯聚了來自工程學、生命科學、信息與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等多個學科的 50 多位博士,并采取全新的人事聘用、考核、實驗室管理和科研管理等機制。

研究院在腦神經元數字化重建領域獨樹一幟。“我們研發這套人工智能軟件算法效率是最高的,3-4天就繪制一個腦神經元的數字圖譜,目前已經完成近40個神經元的數字化重建。今后有望使用新技術把效率提高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東南大學艾倫聯合中心主任彭漢川說。

近年來,東南大學在學科交叉中探尋科學研究新的突破點,先后成立東南大學-威斯康辛大學智能網聯交通研究院、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司法大數據研究中心等5個自建交叉學科和8新型科研機構,初步實現了文理工交叉、工理結合、醫工融通。

搭臺唱戲,科研服務大經濟

在南京江寧,一個“無線谷”漸露雛形。僅僅幾年時間,這里就孕育出一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產業。

而無線谷的核心圈層就來自東南大學的學術大咖: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尤肖虎團隊、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洪偉團隊、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崔鐵軍團隊,他們已在5G移動通信、新一代移動衛星通信、寬帶無線接入、毫米波通信、微波“電磁黑洞”等方面取得突破進展,所研發的技術將在無線谷與企業無縫對接。

近年來,東南大學鼓勵教師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經濟主戰場,緊密結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性科技需求,做“有學術穿透力”的科研。“就是要瞄準大項目,搭建大平臺、培育大團隊、產出大成果,力爭在若干領域實現領跑,持續產生美麗動聽的東大故事。”東南大學校長張廣軍說。

建設“雙一流”高校,必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經濟主戰場做研究。

2015年,東南大學呂志濤院士領軍完成的“現代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預應力是重大土木工程建設的核心技術,可節約鋼材和混凝土用量20%-30%,并可大大提高材料的安全系數和使用壽命。項目成果除應用于國內重大基礎工程外,還應用于捷克、加拿大、沙特等20多個國家的重大工程,近3年新增產值41億元。

此次獲獎即是業界精英“抱團攻關”的結晶:項目完成人中,除了校內15名專家教授外,還有一大批專業領域或行業佼佼者,如同濟大學、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等。呂志濤團隊提出一系列理論創新,把世界預應力中心從歐洲轉到中國。

為了讓科學研究更加接地氣,東南大學推出包括70%收益獎勵“原創者”、允許學生三年內以無償許可知識產權的方式使用科技成果等在內的18條新舉措;在科研經費管理上,學校每年資助1600多項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實現參加雙創實踐活動的師生全員覆蓋,并結合科研績效評價,放寬項目負責人對間接費用的統籌權與自主權……“在東南大學,只要有惠及一方的成果,就是成功。”機械學院教授王興松說,學校在科創方面的鼓勵政策是師生們開展雙創實踐的強大后盾。

在這種科研體制的激勵下,五年來,東南大學作為技術依托單位參與了97項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項目,涉及省撥經費超過10億元,在江蘇高校中名列第一。共創建9個科創協同中心、100余家產學研研發中心,培育了以江蘇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途牛旅游網等為代表的350家高新技術企業。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