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出“中國第一麥”
——訪河南科技學院教授、小麥專家茹振鋼
中國人吃的每4個饅頭中,就有一個來自河南,每8個饅頭中,就有1個來自他培育的小麥品種……他就是河南科技學院教授、著名小麥專家茹振鋼。
5月23日,記者見到茹振鋼時,他剛從農村回來。“我喜歡與農民交朋友,請他們給我培育的小麥品種‘挑刺’。”茹振鋼說,比如,農民朋友提出,該如何解決小麥品優不高產、高產不優質、麥穗大易倒伏、稈子矮易早衰的頑癥?這些老百姓的“難題”就是育種工作要突破的“瓶頸”。
多年來,茹振鋼把全部精力都傾注在小麥育種上。他的嚴謹近乎“苛刻”,在他身邊工作12年的實驗師李淦介紹,無論嚴寒酷暑,茹振鋼都堅持下到田里,了解小麥生長情況。
茹振鋼每到一處,干在試驗田,吃在試驗田,睡在農民家。為確保科研數據的完整和準確,幾十畝的實驗小麥,他一株株地手工脫粒,風里雨里,抬頭滿臉塵土,低頭兩腳泥巴。30年來,他相繼培育并推廣了系列小麥新品種——百農62、百農64、百農160和百農矮抗58……他潛心鉆研16年培育的“矮抗58”,成了農民最喜歡的“傻瓜品種”——在各種環境下都能保豐收,畝產穩定在1200斤~1300斤。
1996年,種植小麥富裕起來的農民們,看到這么多年,茹振鋼還是騎著自行車奔波在田間地頭,自發集資給他買了一輛桑塔納轎車,他把車捐送給了學校。2005年,又有一家種業企業向他捐贈了一輛價值40余萬元的轎車,他再次把車捐給了學校的小麥研究中心。
“矮抗58”獲得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實現了我省高校30年來在該獎項上的零的突破。截至2013年,“矮抗58”累計推廣2.3億畝,增產小麥86.7億公斤,實現增產效益170多億元,被譽為“中國第一麥”。
目前,茹振鋼正在培育的雜交小麥,經全國聯合攻關已經取得突破,很快會大面積推廣。他深情地說,玉米技術美國人先進,水稻方面咱中國人說了算。黃淮是世界最大的小麥生產區域,雜交小麥,中國人最好有發言權。
責任編輯:詹邦洋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