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董”的特權不是行政特權,而是一種經濟資源特權,通過經濟資源獲得某種訴求。
●高校進行財務公開,不怕高校通過校董來收錢,就怕躲在臺下秘密交易,必須知道錢去哪了。
●讓大學老師參與到招生中來,既能有效監督,對招生權進行分權和制衡,利于選拔合適的學生。
訪談嘉賓:顧海兵(知名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務委員)
校董“點招”非當下招生潛規則的主流
1、新京報:高考剛剛結束,馬上就是招生季,關于“校董”特權的新聞出來后,很多人都把矛頭對準了“校董”,你怎么看?
顧海兵:更多人的情緒,其實是對準高考招生環節中存在的不公平現象。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對“公平”的定義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什么才是公平?公平絕不是搞平均主義,不存在絕對的公平。
2、新京報:你的意思是這種現象很正常?
顧海兵:以“校董”制度為例,這本身也是從國外大學那里借鑒過來的,在國外,很多校董是捐贈人,學校給予一定的照顧也正常。因為大學本身需要社會的捐贈,把學校辦得更好,換句話說,通過這個辦法向富人的孩子多收費,從而可以多收一些窮人的孩子來上學。所以,也許“校董”的招生特權,在小范圍內看不是很公平,但更大的層面看,反倒是有利于保證教育的公平性。
3、新京報:校董“點招”問題,在整個招生工作中占多大比例?
顧海兵:據我所知,這個問題雖然有一定代表性,但并不是特別突出,并非當下招生潛規則的主流。大致原因有二,一個是相對于招生總數來說,涉及人數畢竟有限,二來也和“校董”的人員構成有關。
4、新京報:一般來說,當上“校董”的都是哪些人?
顧海兵:以民辦學校為例,根據有關規定,學校理事會或者董事會由舉辦者或者其代表、校長、教職工代表等人員組成。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理事或者董事應當具有五年以上教育教學經驗。但實際上,具體構成要更多元一些。
“校董”的特權是一種經濟資源特權
5、新京報:“校董”的構成和招生潛規則之間的關系大嗎?
顧海兵:就拿媒體報道出的企業家案例來說,客觀上講,直接通過捐贈當上校董的企業家,在校董中的比例,因學校不同而差異較大。名校對校董要相對規范一些,一般院校可能因資金問題讓步較大。反過來說,當上名校校董的企業家可能更在乎聲名和影響,而當上一般院校校董的企業家更在乎實際回報。當然,這個只能算是一般規律,不好對號入座。
6、新京報:“校董”的特權主要指什么?
顧海兵:“校董”的特權和平常大家說的“特權”還不太一樣,不是行政特權,而是一種經濟資源特權,通過經濟資源獲得某種訴求。
7、新京報:問題是,同樣是“校董”,在國內卻備受詬病,為什么?
顧海兵:這就涉及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一方面,校董“點招”的錢去哪了?這個需要有關高校進行財務公開,不怕高校通過校董來收錢,就怕躲在臺下秘密交易,必須知道錢去哪了。另一方面,有沒有把這些“點招”的名額劃入到高校的招生程序中,這些可以作為招生途徑的一部分,但是絕不能是沒有原則的“交易”。
人大可對教育管理部門監督和質詢
8、新京報:你剛才也提到“校董”“點招”,從宏觀看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的問題,可是為何看不到?
顧海兵:從經濟學角度看,這就是要進行資源合理配置的問題,要從宏觀上看問題。大學拿到更多的錢,才有能力解決更多的窮人上學問題。但是有能力之后,還要有制度來進行規劃和安排。
9、新京報:像“校董”特權問題,和最近的招生腐敗問題,實質是什么?
顧海兵:我認為從本質上看,是有沒有真正尊重教育和學生的權利。
完全可以讓大學老師參與到招生體制中來,既能有效監督,對招生權進行分權和制衡,也有利于選拔合適的學生。
10、新京報:有沒有更現實的路徑,來杜絕那些招生中的潛規則?
顧海兵:那就要發揮各級人大的作用。高考改革,和高校招生,不管是重要性還是問題的嚴重性,都需要人大的介入,通過對教育管理部門的監督和質詢,來規范高考和招生。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