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只需要自己智慧的大腦,那您們申請科研經費是申請滋補品嗎?”、“人的一生都是短暫的,怎么在有限的時間內走向科學的頂峰?”、“有的人是在湖邊散步的時候想著科研,有的人在看到美女的時候想著科研,您都在什么時候想著科研呢?”
9月18日晚,一場名為《理解數學》的講座在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可容納幾百人的禮堂進行,場內座無虛席。這也是國科大為首次招收的300余位本科生開設的必修課《科學前沿進展名家系列講座》的第一講,由國科大副校長、中科院院士席南華主講。講座后,五花八門的問題接連拋來,提問者多為這些初入國科大的本科生。而“國科大一期”的頭銜、“院士親自授課”的配備等,更讓這件事從一開始就備受關注。
位于北京市玉泉路的中國科學院大學本科部(光明網記者 杜瑋/攝影)
學生:為純粹科學而來
7月24日,一篇名為《我們選擇國科大,是選擇純粹的科學!——首批本科生致所有人的一封信》的文章出現在了國科大的貼吧里,其中對于國科大招收本科生以來的一些負面評論一一予以了回應,署名為“國科大一名本科生”。
帖子自發布以來,僅兩個月時間,點擊量已達12萬,回復450條。在回復中,多為對這批本科生的支持,也有少數諸如“孩子被忽悠得不輕啊,哪里有純粹的科研”的不同意見。而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國科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本科新生劉翼豪。
“其實當初我也只是看著有人在黑國科大,就想寫篇文章正下名。”劉翼豪的理由并不復雜。面前的他身材有些瘦小,但眼光閃亮,話語間帶著堅定和激情。
來自云南的劉翼豪今年以677分的成績進入國科大。他說選擇這里是因為喜歡鉆研,對理工科也挺感興趣,正趕上國科大首招本科生,覺得會有一個好的學術研究環境。
這次國科大招收的本科生將由中科院的院士或研究員親自授課,實行小班制教學,而且將嘗試“三段式”的培養:在公共基礎課、專業課以及畢業論文階段每個階段每位學生都會配備一名院士或者研究員做為其學業導師。
“我考慮過人大和浙大,但如果要想研究的話,國科大的師資和底蘊確實要更好一些。”劉翼豪對光明網記者分析道,“師資占了很大一方面,其次是他的培養模式。”
與劉翼豪一樣,同樣看重這里科研資源的還有生物科學專業的徐立。“院士一對一很吸引我,國科大全國科學領域厲害,也久聞大名,今年第一次招本科生,覺得這個機會好好把握,就過來了。”徐立笑著說,“想做科研,國科大比較純粹。”
院士:職業生涯中首次為本科生上課
300余名本科生的加入,不僅對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啟程,而為本科生上課,也成為了一些院士、研究員一次前所未有的嘗試。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邢志忠教授幾天前剛剛給本科生上完第二講課,這也是他職業生涯中首次為本科生授課。在這之前,邢志忠更多的時間是待在研究所,雖有過給研究生、博士生的上課經驗,但在他看來這和跟本科生打交道還是有著很大不同。
“告訴他們知識該怎么學,應該學哪些,然后舉些例子,盡量淺顯一些。”邢志忠向光明網記者講著自己新鮮出爐的授課心得。“但是對本科生,這么多東西放在一起,用什么樣的節奏,穿插多少有趣的東西能夠合適,我還在摸索。”
為了本科生教學,邢志忠拿出不少精力來看教科書、親自制作課件、思考如何講課。邢志忠坦言“比上研究生的課還辛苦”,而且會影響到他的科研進度。但他覺得在教基礎知識的同時,能把一些前沿的信息帶給這些新生,花這些時間也是值得的。
“嘗試吃一口螃蟹嘛。我覺得對我職業生涯來講是件好事,因為我經歷了很多的場面,各種嘗試都覺得很有趣,那么到大學來教一下本科生,這也是一種嘗試。”邢志忠笑著說。
在教學方面,講授《線性代數》的席南華與邢志忠有著相似的觀點。“對本科生顯然要幫助他在理解上更注意一點,如果能在講課中拉近抽象數學和日常生活的聯系,他們就更容易理解。”席南華說。
席南華院士在為本科生上《線性代數》課(光明網記者 杜瑋/攝影)
在席南華的課上,可容納七十人左右的教室坐得滿滿當當,甚至不乏沒選上課來旁聽的學生。他不時講一些知名數學家的軼事,抑或把一些數學概念通過舉例或調侃的方式加以解釋。
“定稿不是因為完美,是因為不想干了,累了”、“帥哥、靚女不能算一個集合,你說他帥,這個事情沒有一個定論”、“找男女朋友,有特定條件,但滿足條件的可能無解,當然,希望你們有很多解,但有很多解也是件麻煩的事”……
“導師制”和“雙班主任”的喜與憂
除了院士、研究員的親自授課,“導師制”也是國科大吸引眾多學子的重要原因。
國科大副校長王穎介紹說,這次國科大從6000多博士導師中選出395名學術水平高、有時間精力、愿意與年輕人打交道的兩院院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和國家“人才”入選者,組成了本科生的學業導師隊伍,旨在對學生品行、學習、生活、科研、職業規劃等多方面進行“個性化”培養。每個學生可以預選不超過3名導師,最終通過雙向選擇確定一名導師。
而導師的工作繁忙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在9月15日公布的導師雙選結果中,300余名學生中,共有235名確定了學業導師。而剩余的125名學生,由于導師工作繁忙或出國等原因,結果依然待定。
“我志愿里只有一個是院士,畢竟院士太忙了。”劉翼豪說道。同為計算機專業的蔣宇哲也有著相同的考慮:“選院士的人太多,而且院士工作忙,接觸少,交流不會太多。”
在“導師制”的第一階段,按照規定,每個導師最多可以帶8名學生。作為熱門人選的席南華院士,最終在十幾名申請者中確定接收7名學生。
課后,席南華院士為學生答疑(光明網記者 杜瑋/攝影)
“剛開始我并不想選這么多,后來感到拒絕他們也許不大好,所以把他們拉進來了。因為考慮到精力,這主要還是個責任的問題。”席南華說道。“他們的學習還在簡單的過程中,所以需要指導的地方還是比較簡單。”席南華稱在第二階段導師每人會帶不超過3個學生,最后一年不超過2個。
談起這學期的指導計劃,席南華有了初步計劃:“一個學期我只要覺得能安排過來,就把他們召集一起,至少一次,我估計兩次比較正常,三次最多。因為平常還有機會接觸,還可以通過Email,或其他方式,集中起來,兩三次就夠了。”
事實上,本科生導師制目前在國內許多高校已經試行,但實際效果卻未必盡如人意。 對于如何保證“導師制”不是一紙空文,王穎回答說,會通過導師交流記錄卡來進行監督。如果一個學期下來,發現哪些老師經常比較忙沒時間指導,那也可能去適當更換。同時,她也希望學生能更主動地和導師聯系交流。
而此次與“導師制”并行的還有由科學家和青年學者共同擔綱的“雙班主任制”,但自8月底開學初的一次班會后,幾個班的同學都表示目前班主任再沒有組織見面,也沒有收到接下來進一步的安排。
培養一流科研人才尚在路上
國科大這次招收本科生的目的是培養未來科技領軍人才,以緩解當下科研領域青黃不接的局面。
“我們的科研事業肯定要后繼有人。”席南華說,“對我們自己來講,我們最高峰的研究時間應該已經過去。這樣一來培養更優秀的年輕人,把我們的經驗、所感所悟傳授給學生,這樣我們相信他們能成長得更快,能少走很多彎路。”
但由于師資的有限,也為了保證培養學生的質量,國科大的招生規模也只能暫定為300人左右的小規模招生。
事實上,科研人才不足不僅是中科院的難題,更是我國一直以來面對的尷尬。2005年,科學家錢學森曾感慨說:“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又發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
同樣認識到問題嚴重性的席南華,這次也想借助中科院的科研力量,在本科生培養方面做些新的變革。在調研了國外幾十所頂尖院校后,他發現國內學生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非常嚴重。
“國外教育非常重視全面素質的培養,包括交叉能力的重視,雖然我們國家很多年搞交叉,實際上沒有全面和很好的訓練,是做不了的。國外很早從大學就開始訓練這方面事情了,這個我們跟人家差得很遠。”席南華表示。
著名教育學者熊丙奇認為,這次國科大實行的院士本科教學及導師制,體現了對于人才培養的投入和重視,但是要培養一流的創新人才,必須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實行學術自治、教授治校,把培養學生獨立人格、自由思想作為重要的目標。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