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南科大黨委書記李銘在成都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專訪。
2011年,南方科技大學自籌招生時,在四川錄取了一位學生。
此后的三年招生人數 分 別 為20、20、30人,明年將再增加10人。
明年 ,學校繼續采用基于高考的綜合評價錄取模式。
其中 ,高考成績占60%,高中學業成績占10%,南科大組織的能力測試成績占30%。
15日上午,成都合江亭旁的一酒店小套房會客室中,冬日的陽光透過玻璃照了進來,暖暖的。
這個房間,曾經接待過無數想要進入南方科技大學就讀的四川學子,少年們坐在這里,那個鵝黃色帶著格子花紋的沙發上,面對教授,講述自己的青春、夢想和渴望。
而此時,坐在這里的,是前來四川召開招生說明會的南科大黨委書記李銘。原本,這應該是校長的事務。今年9月,朱清時院士卸任,南科大校長的職位就一直空著,黨委書記李銘一直代理著這個職務。
面對著記者一連串尖銳的問題,李銘坐在那里,還是那個鵝黃色帶著格子花紋的沙發,同曾經坐在那里講述夢想的少年一樣,滿懷激動,坦誠地回應起這些質疑,也講述起了自己的“南科大之夢”。
去行政化不代表沒有領導,是不能包辦
華西都市報:您來南科大之前,一直是在政府部門任職,這一直是您備受質疑的地方,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李銘:我是西安交通大學78級學生,82年畢業留校,在那教了10年書,擔任過政治經濟學教研室主任,對大學還是比較熟悉的。我本身從事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研究,這也算是到實踐中學習。因為我對大學教育還是比較熟悉的,所以我主動提出回到大學。
南科大以前是朱校長兼任書記,對老先生來說行政工作壓力非常大,所以就安排我來協助朱校長,我們有所分工,有所側重,共同推進學校的創建工作。
在辦學的過程中,任何一件事,我會先聽系上教授的意見,先聽教授委員會意見,他們拿了意見,我才表態,學校才研究才決策,這樣充分體現教授治學的作用。
華西都市報:您的任職,被一些專家看做是南科大“去行政化”改革的失敗,您怎么看待?
李銘:去行政化,我理解的是在學校的治理模式上,應該是處理好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監督之間的關系,這四句話是去行政化的依據。
去行政化并不代表不要領導、不要校長。有了強大的行政團隊,幫助老師解除后顧之憂,老師才可以專注做教學做科研。公立大學不可能永遠吃政府這碗飯,自己要去找橫向課題,找競爭性課題,彌補學校經費不足,學校的行政就要在這方面去發揮作用,給教授去搭橋鋪路,推進我們的教授走向社會,競爭取得經費。
我理解的去行政化就是不能包辦,首先黨委不能包辦校長的事務,行政不能包辦教授和學生事務,而且要發揮廣大的師生員工來民主治校,我覺得這些合成起來,才叫做去行政化。
教學制度改革 “買”教授,買課程
華西都市報:提及南科大,關鍵詞是改革,您認為怎么樣才能保證學校改革的活力?
李銘:不再是“鐵飯碗”。南科大學校的書記、校長、副書記、副校長是有行政級別的,其他所有人員,都沒有任何級別,都是聘任制,你想,當飯碗不再是鐵飯碗的時候,一定要努力干。這個人事改革是非常徹底的,你去國內所有高校去看,任何一個人都是不能輕易炒掉的,這也是很多校長比較頭疼的問題。
5年來,有個別教授自己辭掉的,很快,我們也會按照聘用合同來執行,一些教授合同到期,我們會按照約定,雙方自愿不再續約。
其實,南科大的改革不只是一個去行政化,我們是全面的法人制結構的代入,這讓我們集中精力搞科研,辦學校,這才是大學。
華西都市報:在人事方面以后還會進行哪些改革?
李銘:回去之后馬上進行教學上的制度改革。在引進學校教授的時候,并不是全部都要聘任到學校,在公共基礎課上,準備大部分采用“購買服務”的方式進行。某個大學哪門課上得很好的老師,我們就購買一年的服務,專門給學生上一年這樣的課程,上得好下一年就繼續購買。英語、體育、數學等科目,都可以來購買。
“后朱清時時代”我們仍需要把想法深化
華西都市報:朱清時已經離任3個月了,這3個月來學校發生了哪些變化?
李銘:這3個月我們從教學、科研等方方面面通過了若干項學校管理的規定。以規來定事,不要以人來定事,這樣學校會長治久安。
我們增添了一些規章制度,比如教授必須一學年要上兩門課,在完成任務之后承擔的課題研究、科技成果上,學校和教授應該怎么持股等等。類似的事情,方方面面都做了規定。同時,我們現在有大批的師資在陸續進,一年保持50至80位教授進來。
多年的行政管理經驗告訴我,依規辦事,更容易使人心服口服。這樣比憑感情、憑印象做事,拍拍屁股做事要好得多,也可以公開的監督。當了那么多年的一把手,讓我明白,制度比人治更可靠。
華西都市報:請您用3個詞來描述南科大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李銘:過去,開局影響力巨大。現在,是前赴后繼,我們仍需要把想法深化,扎扎實實落到實處。未來,還需要大膽開拓。辦一所國際化的國際一流的大學,還有很多事情需要探索的。
南科大要產生一定的影響,我想還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我們要有幾屆畢業生,要出一批科學研究的成果,要有對深圳乃至國內國際重要產業和重要領域的科學成果。
現在只是理念和做法的領先,效果還得留給后人去評斷。
2015年,四川招生40人
12月15日,南方科技大學在樹德中學舉行招生說明會。學校公布,2015年在全國的招生人數將從去年的600人,增加到900人,招生范圍從15個省份擴大到了21個省。在我省,將首次投放40個招生名額,如果學生意愿強烈,還會適當增加投放比例。
自招在高考后面談分增到5%
往年的能力測試時間為每年三月,今年根據教育部的統一安排,能力測試調整在高考之后,初定6月中旬。從去年起,學校增加了有如國外高校錄取學子之前的“面談”環節,3%的分數隸屬于10%的高中學業成績中。今年,面談分值增加到5%,該分值調整到能力測試的30%之中。
“這是面談,不是面試。由至少兩名教授與學生聊天,了解其特長、興趣以及發展潛力。”學校陸為教授告訴記者,將面談分值從平時成績中剝離,表示我們更看重學生的平時成績。
校長學子均可推薦4月截止報名
明年,學校同樣只招收理科生。報名方式為中學推薦和學生自薦。四川學生如有意愿報考南科大,報名時間從現在持續到2015年4月15日。網上報名后,學生需寄送報名材料。
需特別提醒考生的是,高考成績須達到當地本科一批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通過自主選拔材料審核資格的考生,須按規定參加學校組織的能力測試,能力測試形式主要以筆試為主,考查學生基礎科學能力與人文素養,朱清時校長曾經出了一道考題是“從1寫到300”,還被譽為測查毅力與細致程度的“神考題”。
新校長寒假前上任
“會有更大的動靜”
今年9月2日,朱清時院士卸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15日上午,李銘透露,該校新任校長人選已經確定,寒假前就會走馬上任。
而此次南科大的校長人選并未舉行全球海選,而是由學校理事會、專家等綜合各方面考慮進行推薦,然后由廣東省委、教育部審核聘任。李銘透露,新任校長有海外學校和從教的經驗,又擔任過國內重點高校的領導,能力全面。而對于年齡的問題,李銘沒有正面回答,他說,“年富力強,應該說在南科大干十幾年不是問題。”同時,即將上任的校長已經跟李銘進行了很多次的溝通,“看得出來,想法很大,抱負很大,膽子也很大。”李銘說,“我想南科大未來會有更大的動靜,不出一個月,你們再采訪就又不一樣了,南科大就是一個想干就能干成的地方。”
師哥師姐不只成績優秀
有人說,進入南科大, 需要勇氣 。而楊寧遠認為,,選擇它 ,就是因為喜歡它的科研氛圍。
楊寧遠是2012年進校的,當年在雙流中學就讀的他,在收音機里聽到了深圳這所學校的名字、聽到了朱清時。超出重本80余分的成績,楊寧遠拒絕了國內其余的名校。
“在我心中,他們不只是成績很優秀,而是‘人’很優秀。敢于在沒有頒發文憑、拒絕高考之時入校,為我們后來的學生開辟了一條路。”楊寧遠是教育部認可南科大后進校的第一屆。早他一年的“教改班”當年在全國高二招生,也就是說,楊寧遠其實年齡與師哥師姐幾乎都一樣。學校采用書院制度,大家生活學習都在一塊兒,他打心里不覺得有年級隔閡,當真佩服他們“開創了先河”。
按照南科大特殊的教學制度規定,學校實行彈性學制,學生只要修滿130多分的學分即可畢業。雖然明年才是集中畢業期,目前17歲的學生王嘉樂已經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另外兩位學生分別被倫敦大學、以色列理工學院錄取。
科研課題熬到凌晨1點
楊寧遠在高三時,就確立了未來想要做生物與化學領域的研究。目前,大三的他也正在學校“化學生物學”課題組與“有機小分子催化”課題組做研究,“遂了當年的愿望。”
大一進入南科大,不分專業只學基礎理論,學生第二、三年逐步確立自己的專業方向,開始介入科研。當初沒有選擇國內高校,楊寧遠最看重的就是南科大教授有90%以上都有國外教學的背景,他們會與學生一道做科研。大二時他便跟著教授做課題,最早接觸師兄做的大課題分支,沒想到自己把分支研究越做越大,最終確立了論文題目,即將投向國外期刊。
今年暑假,楊寧遠只回四川呆了五天,其余時候從早晨8點忙到凌晨1點。“教授說,我們對科研課題就向對情人一樣”。
教授的門可以隨意敲開
班上有多少同學?對于楊寧遠等南科大學生來說,他們不知道。他們沒有“班級”的概念,不屬于哪個班級。南科大采用如同香港科技大學的“書院制度”,楊寧遠在“樹仁書院”學習生活。
“樹仁書院”與“致仁書院”是學校的兩大書院。就如同電影哈利波特里演的,每個書院有一個固定的休息場所,學生休息與生活都在那里,可以在那里講你的課題,或者拿著小提琴在那里表演。
與其余高校的學生聊天時,讓楊寧遠等學生最感慨的,是他們與教授的交流氛圍。“可以簡單在QQ上與教授預約一下,隨時走到他們的門口,敲門進入。不論什么時候。”而大三的經常在凌晨做完研究,給教授留言,第二天就會得到及時的回復。本組稿件采寫 華西都市報記者肖笛張菲菲攝影呂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