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飛
■本報記者 王晨緋
“躺在空曠的田野上,抬頭就是星星滿天的夜空,會很自然地去尋找最亮的那一顆,也時常把這些不斷閃爍的亮點連線組合,讓它們符合想象力深處最有趣的形象。”
這是陳雪飛對童年最美好的記憶。在她的世界里,那曾夜夜仰望的星空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力量,一直指引著她,從青山和綠水環繞的家鄉走進了科學的殿堂。
探索星空,認知宇宙
現在已是中科院云南天文臺研究員的陳雪飛,在雙星演化和特殊恒星的形成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由此獲得了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特殊恒星在天文學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藍離散星是疏散星團或球狀星團中與其他主序成員組成表面溫度較高、光度更高的藍色恒星。
藍離散星自1955年被發現以來,有很多理論都試圖來解釋這類特殊的天體,其中一些理論可能更經得住觀測的檢驗。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理論可以單獨解釋所有藍離散星的特性。
“藍 離散星因為其特殊的觀測特征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類星與標準的恒星演化理論不符,同時因為它們亮而藍,幾顆藍離散星可以極大地改變一個星團的積分光譜特 性,所以在星族和星團研究中非常重要,而它們的形成途徑對其觀測特征起著關鍵性作用。”陳雪飛告訴記者。在博士期間,她的研究解決了雙星形成藍離散星的機 制問題,該成果被寫入德國Springer出版社出版的專著《藍離散星》。
近年來,陳雪飛開始關注Ia型超新星。Ia型超新星是天文上異常壯觀的一類爆發現象,由白矮星熱核爆炸產生。它們和藍離散星是如此的不同,卻來自相似的物理過程,受同一個規律支配,這讓她更加領悟到星空的奧妙。
“吸血鬼恒星”的魅力
藍 離散星,西方媒體稱之為“吸血鬼恒星”。這類從名字中就透露出鬼魅氣質的天體,它們的壽命因為吞噬近鄰恒星的物質而比標準的恒星演化理論預言得要長。這種 吞噬過程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靠雙星演化,物質慢慢地從一顆星流向另一顆星;另一種則是在密集星團的內部,兩顆孤立的恒星直接碰撞,并合后形成一顆藍離散 星。彼時,雖然雙星演化可以形成藍離散星這種概念已有,但一些基本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如兩種形成機制在觀測上如何區分?雙星演化理論預言和觀測事實矛盾 等。
在 攻克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陳雪飛的感受是復雜的:一方面她需要從冗雜的觀測數據中提取有效信息;另一方面,她還需要用復雜的物理公式去計算和模擬自己的理論 框架。所有這一切都與當初抬頭仰望星空時田園牧歌般的場景截然不同,但她始終沒有忘記最初的向往——“吸血鬼恒星”對她有著鬼魅般的吸引力,能夠揭開它的 面紗將是一種多么浪漫的追尋!
經 過不懈的努力,幾年后,陳雪飛給出了雙星物質交換形成的藍離散星表面元素豐度異常這一重要識別條件,解決了雙星演化并合形成藍離散星渠道和觀測之間的主要 矛盾,并第一次從理論上給出了藍離散星對星團積分光譜的貢獻:包含了藍離散星的星團積分光譜可以使其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百分之二十。伴隨著一系列研究成 果在國際天文學一流雜志上的發表,陳雪飛已然成長為該研究領域的國際著名學者。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如今的陳雪飛除了享受著自己熱愛的研究,還積極呼吁營造一個更加多元、平等的環境,以此幫助更多年輕女性在科研領域嶄露頭角,也鼓勵著所有滿腔熱忱的青年在成長拔節的歲月里愛上科學。
“基礎科學研究需要積累和沉淀,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工作,機遇就會不期而至。”陳雪飛寄語青年人。
如 今,陳雪飛又多了科學家之外的另一重角色——母親。在陳雪飛辦公室墻面上一個低矮的位置,還留著孩子剛剛學會寫字時稚嫩的筆跡——“媽媽,我出去玩了,你 不用擔心我。愛你的又又。”在歪歪斜斜的線條里,陳雪飛看見的是孩子的天真與懂事,而記者看見的也是她作為母親的自豪與幸福。
時至今日,在家人入睡后,陳雪飛仍會習慣性地輕輕點亮書桌上的臺燈,伴著氤氳的光線遙望夜空中令她動容始終的繁星。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她希望能用自己的一點努力,讓人們在敬畏之余對浩渺星空多一些理解與好奇。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