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博士后招收 > 高校博士后招收 > 福建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23年招聘啟事

關注微信

福建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23年招聘啟事

時間:2023-12-04來源:中國博士人才網 作者:佚名

一、流動站簡介

中西醫結合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依托福建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院開展建設與人才培養。中西醫結合研究院是福建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科(福建省“雙一流”主干學科)建設單位之一,該學科在第四輪、第五輪學科評估均居于全國中上水平,2023年在軟科和校友會排名中均位居全國第4名,擁有中西醫結合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擁有國家中醫心血管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福建省中西醫結合防治重大心血管慢病協同創新中心、福建省中西醫結合老年病重點實驗室、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疾病轉化醫學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中西醫結合基礎重點實驗室以及三個國家中醫藥科研三級實驗室等研究平臺。依托科技創新與轉化中心,建有實驗面積達9400多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超2億元,設有動物影像與形態學平臺、細胞與分子生物學平臺、藥物分析與測試平臺、實驗動物平臺等4個實驗平臺,能夠滿足中西醫結合教學科研的需要。

本站“身心協同康復研究”項目依托福建中醫藥大學康復產業研究院開展。康復產業研究院擁有康復醫療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康復研究中心、教育部康復技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等平臺,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思維活躍、團結協作、具有創新能力的學術團隊,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已承擔“十二五”科技支撐、“十三五”重點研發專項、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等多項國家級課題,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和較高的學術水平。

二、招收方向

項目名稱

項目簡介

專業要求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研究

現有基礎:依托福建省中西醫結合防治重大心血管慢病協同創新中心、國家中醫心血管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及科技創新與轉化中心等平臺,在國醫大師陳可冀院士指導下,凝聚了一批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學術影響的學術帶頭人,形成了一支知識、年齡及職稱結構合理,團結協作、學風端正、思維活躍的導師隊伍。已承擔多項國家級課題,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和較高的學術水平。

研發目標:1.基于陳可冀防治高血壓、冠心病學術思想,系統開展高血壓病不同證候分布特征、演變規律及其生物學基礎研究;2.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發病機制研究;3.系統開展創新中藥清達顆粒等確有療效方藥防治高血壓、冠心病的藥效作用機制研究。

醫學大類、化學類、生物科學類、材料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化工與制藥類、生物工程類

身心協同康復研究

現有基礎:依托康復醫療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康復研究中心、教育部康復技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等平臺,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思維活躍、團結協作、具有創新能力的學術團隊,已承擔“十二五”科技支撐、“十三五”重點研發專項、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等多項國家級課題,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和較高的學術水平。

研發目標:圍繞慢性病與增齡導致的身心功能障礙,探索軀體功能障礙與精神心理障礙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生物學機制,創新身心協同康復技術方案。

醫學、中醫學相關專業

中西醫結合骨與關節疾病研究

現有基礎:在國醫大師陳可冀院士指導下,形成獨具清宮用藥特點特色、體現陳可冀院士學術思想、具有防治骨關節疾病的清宮“榮筋三方”。依托于福建省中西醫結合老年性疾病重點實驗室、福建省高校中西醫結合基礎重點實驗室及細胞生物學、中藥藥理、中藥生藥學等三個國家中醫藥科研三級實驗室,形成了一支學緣結構合理、團結協作、學風端正、思維活躍的科研團隊,已承擔多項國家級課題,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和學術水平。

研發目標:中西醫結合防治骨與關節疾病的分子機制與藥效靶點。

醫學、中醫學相關專業

中西醫結合防治惡性腫瘤研究

現有基礎:依托福建省中西醫結合老年病重點實驗室、國家中醫藥科研三級實驗室及科技創新與轉化中心等平臺,建立了完善的大腸癌等常見惡性腫瘤發病機制研究體系及高通量基因差異表達、功能篩選體系,系統開展了大腸癌等惡性腫瘤的發病機制研究,以及清熱解毒類中藥、閩產特色中成藥、創新中藥的防治惡性腫瘤的藥效作用機制和物質基礎研究。

研發目標:1.常見惡性腫瘤現代分子生物學機制研究;2. 確有療效方藥防治常見惡性腫瘤的藥效作用機制和物質基礎。

醫學大類、化學類、生物科學類、材料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化工與制藥類、生物工程類

三、導師團隊簡介

01彭軍

●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福建中醫藥大學副校長

●農工黨中央委員、福建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農工黨福建省第十三屆委員會副主委、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第八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第二軍醫大學臨床醫學學士、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生化和分子生物學專業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免疫學博士后、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后(合作導師:陳可冀院士)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福建省引進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百人計劃)、陳可冀院士學術思想傳承人、福建省“雙一流”主干學科(中西醫結合)帶頭人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其中區域聯合創新項目1項)、福建省科技重大項目1項

●獲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福建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3項,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

彭軍團隊成立于2009年,秉承“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精神,運用單細胞測序等組學、動物影像學、基因編輯、蛋白-小分子互作、類器官等前沿技術,構建理論、基礎、臨床研究及藥物研發“四位一體”的研究體系與平臺,重點開展了中西醫結合防治心血管病和腫瘤基礎與臨床研究。團隊研究成果豐碩,研究水平位居國內前列。成立至今,帶領團隊先后獲得各級各類課題125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8項),課題總經費達5000萬元;在Circulation、Clinical Cancer Research、Cancer Research等知名期刊發表論文250余篇,其中SCI論文137篇(近三年JCR 1區25篇),出版專著5部,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4項,獲批國家1.1類中藥創新藥Ⅱ期臨床試驗批件1項(批準號:2022LP00974);培養福建省雛鷹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名,中華中醫藥學會青年托舉人才1名,福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省級人才1名,福建省杰出青年1名,福建省C類高層次人才1名,獲福建省青年科技獎1項。團隊培養博士后4名,碩博研究生53名,其中獲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5人,國家級、省部級等“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獎項35項,國家獎學金7人,國家級、省部級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3篇,國家級、省部級優秀學術論文3篇,入選福建省研究生導師團隊,獲國家級、省部級優秀創新創業導師5人次。

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研究、中西醫結合防治惡性腫瘤研究

 

02朱偉東

●教授、博士生導師

●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哈佛大學兒童醫院心血管研究中心博士后,日本千葉大學助理教授,同濟大學特聘教授

●上海浦江人才計劃獲得者,福建省“閩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福建省“百人計劃”創新團隊獲得者

●主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等多項國家及省部級項目

●獲日本國內最大規模的循環器學會的再生醫學獎,獲得中國康復醫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l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Cell Death and Disease、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等多本SCI雜志審稿人

朱偉東團隊主要從事Wnt信號通路及共受體在疾病中調控作用的機制研究十余年,依托于中西醫結合學科,持續開展不同重大慢病新靶點及有效干預分子的探索研究。團隊獲得福建省“百人計劃”創新團隊,現有上海市浦江人才1名,福建省閩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福建省閩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福建省雛鷹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名,高級職稱3人,博士研究生導師2人,碩士研究生導師3人,主要由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藥學、分子細胞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生物信息學等多學科人員組成。研究領域包括疾病機制研究、藥物成分研究、基因及蛋白組學、網絡藥理學等。

與同濟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以及日本東京大學建立了緊密科研合作。目前已中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項,團隊成員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Nature, Circula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國際一流雜志發表多項重要研究成果。獲多項國內、外發明專利。系列成果獲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中國康復醫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研究、中西醫結合防治惡性腫瘤研究

 

03陳立典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美國雪蘭多大學訪問學者

● 中國康復醫學會會長、國際物理醫學與康復醫學學會(ISPRM)委員、亞洲大洋洲物理與康復醫學學會(AOSPRM)執行委員、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副理事長

●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岐黃學者

●主持“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級課題10項

●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教育部教學成果二等獎、張安德中醫藥國際貢獻獎等

研究方向:身心協同康復研究

 

04陶靜

●教授,博士生導師

●美國托馬斯杰斐遜大學訪問學者、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訪問學者

●中國康復醫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康復醫學會康復大數據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青年岐黃學者

●主持“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級課題6項

●獲福建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排名第2)、福建省教學成果特等獎等

研究方向:身心協同康復研究

陳立典團隊擁有康復醫療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康復技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康復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建有腦功能成像實驗室、生物力學實驗室、光電生理實驗室、神經生物學實驗室、動物行為學實驗室等,擁有9.4T小動物高場磁共振掃描系統、雙光子激光共聚焦顯微鏡、腦片膜片鉗系統、三維步態采集與分析系統等大型、精密科研設備。

重點圍繞影響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活動水平和健康的常見功能障礙,開展康復技術臨床和基礎研究、康復設備研發。先后承擔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專項、財政部科技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十三五”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級項目50余項;發表論文400余篇,其中JCR一區58篇;主編專著教材21部;2021年第三方同舟云“全球學者庫”全國康復醫學專家學術影響力百強排名第一。多項重要成果被寫入國際康復醫學指南、專著,編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診療方案與臨床路徑。開展康復設備研發工作25種,獲國家專利50多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7項。

 

05李西海

●教授、博士生導師

●美國杜蘭大學訪問學者

●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骨傷科分會基礎專委會主任委員、福建省中醫藥學會骨傷科分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骨關節疾病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青年岐黃學者、第四批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福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2項

●獲福建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與三等獎、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與三等獎、福建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福建青年科技獎、紫金科技創新獎等

李西海團隊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老年性骨病研究,遵循《黃帝內經》《 醫方考》論痿痹之理論,在國醫大師陳可冀院士指導下,基于《陳可冀學術思想及醫案實錄》《清宮配方集成》等著作,借助數據挖掘、網絡藥理學與生物信息學等技術,形成了獨具清宮用藥特點特色、體現陳可冀院士學術思想、具有防治骨關節疾病的清宮“榮筋三方”,為臨床治療開辟了新路徑。以骨關節炎、骨質疏松為研究對象,采用病證結合與方證對應的方法,從分子、細胞、組織等多維度,詮釋“腎主骨生髓通于腦”的科學內涵。研究團隊對外交流與合作廣泛,與美國杜蘭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中國中醫科學院等,建立了緊密科研合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3項,發表論文370多篇,其中SCI論文82篇(IF>10分,1篇),獲國家發明專利10項。主編教材3部、出版專著20部。獲福建省科學技術一等獎、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福建省教學成果二等獎等。

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骨與關節疾病研究

 

四、應聘條件

●35周歲以下,獲得博士學位不超過3年;

●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

●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五、聘期待遇

(一)經費待遇

①人事工資關系和個人檔案轉入我校、全脫產在我校從事研究工作的博士后,納入學校流動編制管理,由我校支付2年年薪(年薪包含工資、社會保險、午餐補貼、交通補貼、租房補貼等福利待遇)。按照博士后入站時已取得的成果和協議須完成的成果,全日制脫產博士后年薪可達20-25萬元。
②博士后進站工作期間,其科研成果符合學校教學科研獎勵發放辦法,可享受相應的教學科研獎勵津貼。
③人事工資關系和個人檔案保留在原單位的博士后,在我校從事研究工作期間,工資和社會保險由原單位負責。
④企業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聯合招收的博士后,其工資、住房和其他相關待遇由企業負責。
(二)住宿待遇

學校資助招收的全脫產博士后,在站期間可申請免費租住一套博士后公寓。
(三)職稱評定

博士后人員進站工作期間,可根據全國博管會《關于博士后研究人員專業技術職務評定和任職的原則意見》并結合我校專業技術職務評定相關文件政策參評相應專業技術職務。

(四)戶口遷移

①博士后人員進站,只辦理本人戶口遷落手續。②在職身份博士后人員(含現役軍人、軍轉干部、定向委培人員)和人事關系(含人事檔案、工資、社保)未轉入設站單位的博士后人員不予辦理戶口遷落手續。

六、聯系方式 

聯系人:鄭老師

聯系電話:0591-22861157

郵箱:1184707109@qq.com

信息來源于網絡,如有變更請以原發布者為準。

來源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YlqH7zhbrkN2DwxNyHqCgg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