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校與學院概況
中國計量大學是一所以計量、標準、質量、市場監管和檢驗檢疫為辦學特色的高等院校。2021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核,學校成功獲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23年成功獲批儀器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計量測試與儀器學院是學校開設最悠久、最具計量測試特色,擁有本碩博(后)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型學院。學院的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是承擔學校“學科登峰工程”建設的龍頭學科,先后入選浙江省重中之重學科、“省市共建”浙江省一流學科和省優勢特色學科。工程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學院建有全省唯一的博士學位點,擁有校博士和碩士研究生830人,研究生培養規模位居學校前列。
目前,由計量測試與儀器學院量子計量團隊牽頭的計量測試技術創新中心已納入德清地磁研究院未來產業創新中心的規劃,中國計量大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與浙江莫干山地磁大科學裝置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協同聯動,聯合培養優秀人才,共同推進“超高靈敏極弱磁場和慣性測量裝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以及“地球磁場模擬與監測系統”大科學裝置的培育工作。學院高度重視博士后人才培養工作,不斷探
中國計量大學計量測試與儀器學院量子計量團隊誠聘量子計量方向與醫學評估
二、研究方向
1.量子計量
量子精密測量交叉科學是基于原子自旋效應,利用磁、光與原子的相互作用來實現超高靈敏的磁場與慣性測量,可以大幅超越現有測量手段所實現的靈敏度,使得人類獲取新的實驗數據、揭示新的自然現象、發現新的科學規律,從而獲得認識世界的新工具。量子精密測量交叉學科涉及原子物理、磁、光、熱、測控、結構、算法、生物醫學等多學科領域,包含磁場誤差傳遞與溯源、超高靈敏原子自旋磁場測量、超高靈敏計量磁強計等方向。
【專業要求】
具備扎實的計量學、儀器科學與技術、原子物理學、量子光學、光學、材料學、電子信息、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自動化、信號與信息處理、控制科學與工程等專業的理論基礎,具有較強的工程能力或工作經驗。
2.醫學評估
聚焦零磁環境下人體極弱磁場成像研究,開展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對臨床醫學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心腦血管病、腫瘤等重大疾病的特征參數、進行醫學診斷、預后評估,從而實現對人體功能信息的成像檢測,為心、腦、腫瘤等功能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參考和定量的功能信息指標,服務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評估全流程。
【專業要求】
(1)具備扎實的信號處理或生物電磁信號成像等理論基礎,具有心電/心磁、腦電/腦磁等數據分析與疾病診斷研究經驗,或具備臨床醫學知識,有心內科、神經內科、精神科等科室的臨床工作或研究經驗。
(2)有MATLAB/PYTHON等數據分析經驗,精通或掌握醫學統計學方法及原理,熟練使用SPSS等進行樣本估算及差異分析。
3.零磁醫學與零磁醫療設備計量
【研究方向】
(1)零磁醫學功能信息與評估標準研究:本研究方向關注零磁醫學評估標準的制定及心腦磁功能信息的演變規律,探索心磁與急性冠脈綜合癥(ACS)、心肌缺血、缺血性卒中、精神疾病及兒童腦發育功能的功能信息變化,深入分析其與心腦血管疾病的關系,并推動相關設備評估標準與技術的發展。
(2)零磁醫學設備性能評估與標準化研究:本方向致力于制定零磁醫學設備的評估標準,研究設備溯源與誤差傳遞、靈敏度、分辨率等性能評估標準,并探討計量誤差校準與質量控制方法,以提升設備的性能與穩定性,確保其在臨床應用中的準確性與可靠性。
【專業要求】
(1)具備儀器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電子信息等相關專業的學術背景,扎實掌握相關領域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方法。
2.具備零磁醫學設備評估、計量、標準化或質量控制方面的研究經歷,尤其是在極弱磁場成像和零磁環境成像技術的應用與研究中有深入的理解和實踐經驗。
(2)熟悉醫學設備計量、精度驗證和設備校準技術,具備實驗設計和數據分析能力,能夠開發或優化設備性能評估工具。同時,需具備較強的跨學科合作能力,與醫學、工程學和計量學等領域專家共同推動技術創新與臨床應用。
三、應聘條件
1.具有強烈創新意識、獨立開展研究工作的能力、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心、開闊的學術視野和團隊合作精神,學術作風端正、嚴謹。
2.具有海內外一流大學或一流學科博士學位,年齡不超過35周歲,取得博士學歷學位不超過3年。
3.在站時間2-4年,最長不超過6年。
四、薪酬福利
薪酬福利待遇明細表(請點擊鏈接查看詳情)
備注:1.以上薪酬均為稅前收入,包含學校和個人部分五險一金;博士后人員獲科研業績評估考核資助的,資助
五、合作導師信息
房建成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學術委員會主任,極弱磁場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首席科學家、總設計師。主持設計國家發改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超高靈敏極弱磁場和慣性測量裝置”,將建設成為世界上性能最高、空間最大的“零磁空間”和指標國際領先的科學裝置與儀器,為我國開展科學探索和技術創新提供極端極弱磁環境和測量手段。依托該設施,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開創零磁醫學、零磁生物學、零磁物理學、零磁化學、零磁材料學等零磁科學研究新方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開拓極弱磁醫學成像醫工交叉新領域,開辟人體功能信息成像高端醫療裝備新賽道。
韓邦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人才。主要研究方向為量子精密測量與傳感技術、精密機電系統,主持國家級項目10余項;在IEEE等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SCI論文100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0余項,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部級技術發明一等獎4項。
孫津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科學裝置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特聘教授,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研究方向為高性能磁屏蔽技術,包括主動磁補償線圈設計與控制、被動磁屏蔽分析與設計、消磁線圈設計與消磁方法、磁屏蔽環境性能測試方法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優青和面上項目)等7項,參與國家民用航天科研專項和型號研制項目等10余項。發表SCI論文35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7項;出版專著1部并獲國防工業出版社優秀圖書一等獎。研究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二等獎各一項、第十九屆中國專利金獎等。
李建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大科學裝置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面上、優青、杰青)、國家高分專項項目、科技創新-2030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機專項課題、軍科委基金、國家“973”和“863”計劃子課題等,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核磁共振原子陀螺儀、機載高精度位置姿態測量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共發表SCI/EI收錄(源)論文75篇,其中SCI 40篇(第一/通訊25篇);出版著作3部;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5項。曾獲國家、省部級等科研獎勵6項,包括某省部級技術發明一等獎、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中國青年科技獎等。
鄭世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科學裝置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主要研究領域為高速磁懸浮電機技術及應用、航天器姿態控制執行機構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裝備預研共用技術、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子任務等課題,在IEEE、AIAA、ASME匯刊等國際權威期刊共發表SCI論文50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0余項,研究成果分別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國防技術發明一等獎2項。
寧曉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大科學裝置研究院教授,教育部特聘教授,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主要研究方向為極弱磁功能成像、信號處理及醫學應用,航天器自主天文導航。研究成果出版學術專著4部,教材2部。發表SCI論文八十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四十余項。主持國防技術發明一等獎和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各一項。
周新秀
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量子計量與心腦磁醫學評估。202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裝備預研重點實驗室基金、航天科技創新基金(重點)、航天五院CAST基金(重大)、上海航天科技創新基金、北航拔尖人才等課題,發表SCI論文60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0余項,2017年獲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
六、聯系方式
有意者請垂詢:13758171248 尹健龍
郵箱:13b0201103@cjlu.edu.cn
附:極弱磁院、地磁院介紹
超高靈敏極弱磁場和慣性測量裝置
2021年10月,“超高靈敏極弱磁場和慣性測量裝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下簡稱“極弱磁大設施”)獲批立項。2023年5月該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批復,2024年5月通過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的初步設計評審,2024年6月完成工程規劃許可核發,標志著項目正式啟動實施。
極弱磁大設施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經濟主戰場,支撐科技強國、質量強國、制造強國的建設,建設性能最高、空間最大的大型“零磁”空間以及指標領先的科學裝置與儀器,提供極端弱磁環境和極端測量手段;建成后,可使我國超高靈敏極弱磁場和慣性測量技術保持領先優勢,開展從0到1的原創性研究;支撐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腦科學、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科學、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與國家安全、生命科學及醫學科學研究,成為極弱磁場和慣性測量技術領域國際一流且有重大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基地、高水平專業人才培養基地、學術交流與合作基地,使我國超高靈敏慣性測量和極弱磁測量技術持續保持世界領先優勢。
極弱磁大設施將建成一個大型“零磁”空間、三類磁屏蔽艙、九種科學裝置與儀器。其中,大型“零磁”空間包括超高“零磁”區域(核心區)、高“零磁”區域(中間區)、近“零磁”區域(拓展區)。三類磁屏蔽艙包括位于核心區的極端探索艙、位于中間區的技術攻關艙、位于拓展區的專業應用艙。九種科學裝置與儀器包括位于核心區的三種極端探索類裝置:超高靈敏極弱磁場測量研究裝置、超高靈敏慣性測量研究裝置、超高靈敏生命科學研究裝置;位于中間區的四種技術攻關類裝置:高精度原子陀螺儀研究裝置、超高靈敏慣性計量測試研究裝置、超高靈敏原子磁強計研究裝置、超高靈敏極弱磁場計量測試研究裝置;位于拓展區的兩種專業應用類裝置:極弱腦磁超高分辨率成像研究裝置、極弱心磁超高分辨率成像研究裝置。
1.交叉研究平臺(成果轉化平臺)
大裝置院在推進極弱磁大設施項目的同時,建設大型磁屏蔽空間技術交叉研究平臺、超高靈敏極弱磁場和慣性測量裝置與儀器交叉研究平臺、芯片化量子傳感器工藝技術交叉研究平臺、零磁科學裝置技術交叉研究平臺(國際零磁科學中心)、量子傳感器及應用系統技術交叉研究平臺等5個交叉研究平臺(成果轉化平臺),開展“沿途下蛋”,進行重要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并培育建設未來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時將平臺打造成研究生培養的重要載體,推進研究生高層次人才培養質效。
1.1大型磁屏蔽空間技術交叉研究平臺(成果轉化平臺)
構建工程化研發測試平臺和中試工藝線,對大型磁屏蔽空間與磁屏蔽裝置(艙、桶),及其核心部件進行工程化研制和成果轉化;實現小批量研制,形成系列產品,并進行典型示范應用驗證;大設施建設過程和后期應用中,持續進行成果轉化;支撐孵化一批磁屏蔽、低磁材料高新企業,以及未來產業創新中心的建設。
1.2超高靈敏極弱磁場和慣性測量裝置與儀器交叉研究平臺(成果轉化平臺)
構建工程化研發測試平臺和中試工藝線,對極弱磁場和慣性測量裝置與儀器、陣列式芯片化原子磁強計,及其核心器部件進行工程化研制和成果轉化;實現小批量研制,形成系列產品,并進行典型示范應用驗證;大設施建設過程和后期應用中,持續進行成果轉化。支撐孵化一批量子裝置與儀器的高新企業,及未來產業創新中心的建設。
1.3芯片化量子傳感器工藝技術交叉研究平臺(成果轉化平臺)
建成芯片化量子傳感器工藝技術交叉研究平臺(成果轉化平臺),具備多種芯片化量子傳感器和專用芯片和器件的設計、制造、封裝、集成和測試能力,具備小批量試制或量產的中試能力;持續產出的量子傳感器關鍵工藝、芯片以及專用器件,支撐多種芯片化量子傳感器的性能提升,提高產品轉化的成熟度;面向產業提供共性研究平臺、共性關鍵工藝,實現科研成果的產業轉化。
1.4“量子精密測量+”應用驗證交叉研究平臺(成果轉化平臺)
在量子精密測量與傳感領域,面向醫療健康、生物學、材料化學、能源電力等應用需求,建設關鍵技術攻關中試平臺,支撐工程化和成果轉化,培育“量子傳感技術”未來產業以及未來國家級研發基地;持續產出多種量子傳感技術專用器件以及核心部件,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系列產品;面向量子傳感技術產業提供共性研究平臺、共性關鍵工藝,為產業轉化提供支撐。
1.5零磁醫學與零磁科學交叉研究平臺(成果轉化平臺)(國際零磁科學中心)
建設以多學科交叉為特色的國際一流零磁科學研究平臺,致力于推動零磁科學裝置的醫學應用及零磁醫療診斷軟件算法研究,實現心、腦、腫瘤等重大疾病的診療方式革新;通過零磁環境下的量子傳感技術,結合醫學需求,推進心、腦、細胞等方向的高端醫療裝備的研發和臨床應用,并進行臨床示范應用驗證及推廣;支撐孵化一批大數據、數字醫療、AI診斷企業,以及未來產業創新中心的建設,加快成果轉化,為實現從“0”到“1”的源頭創新提供重要支持。
2.國際零磁科學谷
杭州高新區(濱江)以極弱磁大設施為核心,構建了“1+2+6+N”的創新平臺體系,打造環大科學裝置創新生態圈。為進一步推進“科學-技術-產業”的全鏈條創新體系落地,高新區(濱江)還謀劃了一座37平方公里的新城——國際零磁谷·杭州江南科學城。零磁谷位于城西科創大走廊、城東智造大走廊這“兩廊”聯動的核心節點上,將以“點”的突破引領帶動“廊”的提升,為杭州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供有力支撐。
地球磁場模擬與監測系統
大裝置院在有序推進極弱磁大設施建設的同時,按照“建設一代、預研一代”的模式,在湖州德清啟動培育“地球磁場模擬與監測系統”大科學裝置(地磁大科學裝置),圍繞杭州灣布局“新型”大科學裝置群,為浙江省打造“重要窗口”提供硬核載體。
在地方各級政府的支持下,大裝置院聯合極弱磁大設施研究院、浙江工業大學、中國計量大學、浙江省地震局、莫干山地信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政府機構及科研院校共同建設地磁大裝置研究院,培育和建設地磁大科學裝置,構建天空地海一體地球磁場監測網絡系統和地球磁場超算模擬系統,開展地球動力學、地磁場建模反演、地震機理及預報等重大科學問題研究,支撐地信國際合作。同時圍繞大科學裝置進行地磁測量與導航儀器及應用系統等重大技術創新,推進地磁信息獲取與應用裝備的成果轉化,培育地磁信息與裝備未來產業,構建“科學—技術—產業”全鏈條創新的新體制機制。
地磁大科學裝置主要開展地磁測量儀器與應用技術、功能成像高端醫療裝備技術、導航定位新技術、空天地一體化磁場監測技術等研究。
1.地磁測量儀器與應用技術
面向地磁環境下高靈敏磁場測量和計量應用需求,開展非線性磁光旋轉原子磁強計技術研究;面向芯片化地磁測量應用需求,開展新型光泵原子磁強計和相干布居囚禁原子磁強計技術研究;面向人體心腦健康監測,開展穿戴式地磁原子磁強計技術研究;同時開展地磁測量儀器電控系統研發與應用技術研究。預期形成高靈敏和芯片化配合、標量和矢量測量協同的磁場測量儀器體系,推動地磁原子磁強計向工程應用方向發展,服務于磁場計量、地震預警、資源勘探、地磁導航、健康監測等領域。
2.功能成像高端醫療裝備技術
通過機械、控制、儀器科學、醫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開展芯片化原子磁強計、高性能窄線寬半導體激光器、抗弛豫微小型堿金屬原子氣室、精密電磁控制、系統集成與測試等前沿技術與工程化研究,突破零磁醫療裝備及核心器部件關鍵技術,打通完整的技術攻關鏈條,形成完備的系列化功能成像高端醫療裝備產品設計、研發、測試及中試生產能力,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醫學功能信息成像裝備的跨代發展,支撐高端醫療裝備“中國制造”和人體功能信息診斷的“中國標準”,服務于零磁醫學研究、重大心腦疾病的機理研究和臨床診斷。
3.導航定位新技術
依托慣性測量全國重點實驗室,開展新型慣性器件與系統、多傳感器組合導航與應用等產品的技術研發、測試鑒定、批產應用及技術轉移轉化工作,在自動駕駛、物聯網、智能控制等領域開展示范應用,支撐微小型低成本高精度定位導航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聚焦新概念新原理陀螺儀、加速度計等核心慣性器件研發、微小型高精度慣性測量單元集成、慣性/衛星組合導航及新型多源融合導航系統研制等技術方向,不斷推動高性能定位導航系統在自動駕駛、物聯網、室內外無縫定位導航等領域的應用,帶動新興定位導航技術產業創新和發展,培育核心器件、部件、系統及應用全產業鏈高科技企業,引領定位導航技術產業發展。
4.空天地一體化磁場監測技術
面向地球科學研究和環境監測領域,開展基于無人機、衛星等平臺載體的地磁測量工作。利用先進的航空航天技術,如無磁平臺、智能GNC、星座自組織等,結合精密地磁傳感器,實現對地球磁場的全球范圍、高精度、高分辨率、高頻次的監測,深入研究地球磁場的時空變化規律,探索地球內部結構與地表空間活動之間的關系,為地球科學研究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預期形成用于地磁測量的空天飛行器技術體系和裝備,推動地磁測量技術的創新與應用發展,服務于地球科學研究、災害監測預警、導航定位、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領域。
信息來源于網絡,如有變更請以原發布者為準。
來源鏈接:
https://jlcs.cjlu.edu.cn/info/1129/19041.htm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