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2025年在中醫學、中西醫結合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
福建中醫藥大學創建于1958年,是我國創辦較早的高等中醫藥院校之一,兩次入選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是福建省“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高校。擁有中醫學、中西醫結合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有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和中醫博士專業學位4個博士學位授權點,擁有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7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19個本科專業。學校擁有9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2項國家級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中醫臨床教學培訓示范中心、10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學校有1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中醫藥重點學科,9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中醫藥重點學科,8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水平中醫藥重點學科建設項目,中醫學、中西醫結合2個學科入選福建省第二輪“雙一流”建設主干學科,5個學科入選省中醫藥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臨床醫學學科、藥理學與毒理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
學校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積極打造高水平教師隊伍,擁有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雙聘教授)、1名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3名國醫大師、5名全國名中醫、3名國家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岐黃工程)岐黃學者、4名青年岐黃學者、2名“全國中醫藥杰出貢獻獎”獲得者、6名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其中中醫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名、中西醫結合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名),1名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擁有一批“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和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指導老師、全國百名杰出青年中醫、全國優秀教師等,1支團隊入選“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有2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康復研究中心,3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8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科研實驗室,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獻檢索中心,4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9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2個省級大數據研究所,2個省級產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1個閩澳科技合作基地,4個省科協優秀科普教育基地,14個省級各類實驗室、基地及中心。我校先后有843項科研成果受到國家和省市等各級獎勵,其中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科普類)二等獎1項。2018年以來,學校進一步推進科技創新,加大科研投入,共承擔科研課題近3700余項,其中國家級項目近200項,實現了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科技部重大新藥創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聯合基金項目及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突破。
一、申請條件
(一)品學兼優、身心健康、年齡在35周歲以下、獲得博士學位不超過三年的博士研究生,能夠保證充足時間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二)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嚴格控制招收本單位同一一級學科人員、超齡人員和在職人員,不招收黨政機關領導干部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定向委培、在職人員以及現役軍人身份的進站人員需脫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三)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創新研究的潛力,在高水平學術期刊上發表1篇及以上學術論文。
二、博士后待遇
(一)經費待遇
1.人事工資關系和個人檔案轉入我校的博士后,其薪酬按照“基礎年薪+業績績效”的模式發放。人事工資關系和個人檔案保留在原單位的博士后,在我校從事研究工作期間,工資、績效和社會保險由原單位負責。
2.學校博士后基礎年薪為每年25萬。博士后年薪統一由學校“雙一流”建設經費統一支出。
3.博士后是學校非在編的科研工作者,在校期間計算工作年限,博士后取得的教學科研等業績可參與進站單位教學科研人員職務業績獎勵分配,享受職務業績獎勵,由學校“雙一流”建設經費統一支出。
4.博士后成功入選國家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博士后國(境)外交流項目、福建省海峽博士后交流資助計劃(A類)等上級項目,若文件中明確規定該項目資助經費含有博士后日常經費(可用于博士后工資支出),可在校內基礎年薪的基礎上疊加享受。在職博士后成功申請上級項目,若文件中明確規定該項目資助經費含有博士后日常經費(可用于博士后工資支出),可由流動站按照上級博士后管理部門相關規定按月發放。
5.企事業單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與學校聯合招收的博士后,其工資、住房和其他相關待遇由企事業單位或基地負責。
6.外籍博士后的工資待遇與國內博士后相同,學校為其購買在站兩年期間的社會保險,外籍博士后自行負責國際旅費、探親等其他費用。隨行的外籍博士后配偶來華前需自行購買國際醫療和住院保險,在華期間發生的醫療費用自理。
(二)住宿待遇
博士后在站期間可免費申請一套博士后宿舍。進站報到后博士后可持校博管辦審核的材料到后勤管理處辦理入住相關手續。博士后期滿出站,須在三周內退出其申請的宿舍。
(三)職稱評定
博士后人員進站工作期間,可根據全國博管會《關于博士后研究人員專業技術職務評定和任職的原則意見》并結合我校專業技術職務評定相關文件政策參評相應專業技術職務。
(四)戶口遷移
檔案、戶口等手續按國家《博士后管理工作規定》有關條款辦理。
三、招聘學科流動站和崗位要求
(一)中醫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1.流動站簡介
福建中醫藥大學中醫證研究基地開展建設與人才培養;厥菄壹壢瞬排囵B模式創新實驗區,近年來建設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平臺,主要有:福建省2011中醫健康管理協同創新中心,福建省中醫四診智能診療設備工程研究中心、數字福建中醫健康管理大數據研究所,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庫中醫健康服務與產業發展研究院、福建省中醫健康管理企事業人才高地。科研設施方面:擁有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科研實驗室,4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二級實驗室,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占地
2.招收方向
項目課題名稱 |
項目簡介(現有基礎和預期研發目標) |
專業要求及招收人員數量(全脫產) |
||
中醫健康狀態辨識及大數據研究 |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明確提出:要把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堅持預防為主、促進健康和防治疾病結合。健康狀態辨識是實施這一戰略的重要基礎與關鍵技術。本項目依托2023年度“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重點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基于證素辨識和狀態可測原理的動靜態中醫臨床評價方法學構建與示范研究”,具有較好前期研究基礎,前景良好。 |
招收1人。具有醫學、中醫學相關專業博士學位或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 |
||
慢性病中醫證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
隨著社會變遷,慢性病逐漸成為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腫瘤等慢性病的防治也日益成為醫學研究中的熱點。中醫學歷史悠久,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方法,在慢性病防治方面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本項結合以往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進行慢性病的相關研究,研究條件良好,可持續發展性強。 |
招收1人。具有醫學、中醫學相關專業博士學位或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 |
||
腸道菌群移植、微生態藥物、大數據分析研究 |
本方向與承葛醫藥集團聯合培養。該集團是一家集研發、智造、銷售、服務于一體,業務領域橫跨微生態健康、微生態診斷、微生態治療、微生態藥物和微生態醫療大數據挖掘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近10000平米的菌群研發實驗室,在研8條活菌藥物研發管線,累計取得近200項知識產權和110項商標。能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提供良好的研究條件和和發展機會。 |
招收1人。生物學、醫學、藥學、微生物組學等相關專業或領域的研究背景。 |
||
慢性筋骨傷損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 |
慢性筋骨傷損疾病已成為嚴重影響人類身心健康的一大類疾病,是阻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健康問題及“健康中國”戰略部署中亟需解決的難題。慢性筋骨傷損疾病以“筋骨失調”為主要病機,中醫骨傷治療慢性筋骨傷損疾病以“筋骨并重”為主要治則,針對不同慢性筋骨傷損疾病給予相應的手法治療及功法鍛煉,理筋整骨、動靜結合、剛柔并濟、內外兼顧,恢復筋骨協調狀態,同時注重內在調理肝腎、強筋健骨,達到促進筋骨修復與平衡的作用。本項目結合以往的基礎,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開展慢性筋骨傷損疾病的臨床與基礎相關研究,研究條件良好,可持續發展性強。 |
招收2人。具體要求如下:1.具有醫學、中醫學相關專業博士學位或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且獲得博士學位一般不超過3年。2.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敬業精神和創新能力,有一定工作經驗者優先。 |
||
高尿酸血癥、痛風、代謝綜合征的臨床與基礎研究 |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尿酸血癥、痛風等代謝性疾病的發病率逐漸升高,并呈年輕化趨勢,已成為影響國人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中醫藥防治代謝性疾病具有整體、動態調節的優勢,其應用價值值得進一步挖掘及推廣。本項目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重點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從高尿酸血癥、痛風分期診療方案的構建、療效的循證評價研究、分期治療的作用機制、中藥新藥及藥食兩用藥物的開發等方面展開研究,具有良好的研究價值及應用前景,可助力健康中國戰略。 |
招收2人。具體要求如下:1.具有醫學、中醫學相關專業博士學位或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且獲得博士學位一般不超過3年。2.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敬業精神和創新能力,有一定工作經驗者優先。 |
||
針灸抗炎鎮痛機制研究 |
“疼痛疾病是影響國家民眾健康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健康中國’戰略的大背景下,探索有效、安全的鎮痛方法顯得尤為迫切。本研究旨在通過前期大量疼痛機制及針刺鎮痛研究的基礎上,開展延續性與深化研究,采用實驗研究、臨床觀察、理論分析等多元研究方法,探索其可能的生物學機制。 |
招收1人。醫學、中醫學相關專業。 |
||
筋骨病的針灸推拿機制研究 |
針灸和推拿作為中醫傳統療法,在緩解慢性筋骨傷損疾病引起的疼痛方面展現出一定的療效。二者通過不同的機制實現鎮痛抗炎效果,成為緩解疼痛的重要手段。本方向旨在根據前期疼痛機制研究的基礎上探索其可能的生物學機制。 |
招收1人。醫學、中醫學相關專業。 |
||
腧穴動態表征規律及其效應機制研究 |
隨著對體表穴位敏化現象的深入研究及腧穴動態性特征的揭示,腧穴的體表分布特征及其效應規律研究已逐步成為針灸學科發展的核心命題。本方向旨在借助通過數學建模分析手段深入探索體表穴位分布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所呈現的動態規律,實現對體表腧穴動態特征規律的精準捕捉及動態監測,并推動經絡腧穴視角下體表感知的數字化與可視化應用,為傳統經絡腧穴理論的創新發展提供研究思路。 |
招收1人。醫學、中醫學相關專業。 |
||
|
(二)中西醫結合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1.流動站簡介
中西醫結合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依托福建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中西醫結合研究院進行建設。該學院(研究院)是中西醫結合學科的主要建設單位,學科入選福建省“雙一流”主干學科,在第四輪、第五輪學科評估均居于全國中上水平,在軟科2024年學科排名中均位居全國第3名。擁有中西醫結合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中西醫結合臨床、基礎碩士學位授權點。建有國家中醫心血管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福建省中西醫結合防治重大心血管慢病協同創新中心、福建省中西醫結合老年病重點實驗室、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疾病轉化醫學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中西醫結合基礎重點實驗室以及三個國家中醫藥科研三級實驗室等研究平臺。依托科技創新與轉化中心,建有實驗面積約
本站“身心協同康復研究”項目依托福建中醫藥大學康復產業研究院開展?祻彤a業研究院擁有康復醫療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康復研究中心、教育部康復技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等平臺,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思維活躍、團結協作、具有創新能力的學術團隊,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已承擔“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項目等多項國家級課題,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和較高的學術水平。
2.招收方向
項目課題名稱 |
項目簡介 (現有基礎和預期研發目標) |
專業要求及招收人員數量(全脫產) |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研究 |
現有基礎:依托福建省中西醫結合防治重大心血管慢病協同創新中心、國家中醫心血管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及科技創新與轉化中心等平臺,在國醫大師陳可冀院士指導下,凝聚了一批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學術影響的學術帶頭人,形成了一支知識、年齡及職稱結構合理,團結協作、學風端正、思維活躍的導師隊伍。已承擔多項國家級課題,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和較高的學術水平。 研發目標:1.基于陳可冀防治高血壓、冠心病學術思想,系統開展高血壓病不同證候分布特征、演變規律及其生物學基礎研究;2.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發病機制研究;3.系統開展創新中藥清達顆粒等確有療效方藥防治高血壓、冠心病的藥效作用機制研究。 |
招收2-3人。 醫學大類、化學類、生物科學類、材料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化工與制藥類、生物工程類 |
身心協同康復研究 |
現有基礎:依托康復醫療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康復研究中心、教育部康復技術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等平臺,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思維活躍、團結協作、具有創新能力的學術團隊,已承擔“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項目等多項國家級課題,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和較高的學術水平。 研發目標:圍繞慢性病與增齡導致的身心功能障礙,探索軀體功能障礙與精神心理障礙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生物學機制,創新身心協同康復技術方案。 |
招收2人。 醫學、中醫學相關專業 |
中西醫結合骨與關節疾病研究 |
現有基礎:在國醫大師陳可冀院士指導下,形成獨具清宮用藥特點特色、體現陳可冀院士學術思想、具有防治骨關節疾病的清宮“榮筋三方”。依托于福建省中西醫結合老年性疾病重點實驗室、福建省高校中西醫結合基礎重點實驗室及細胞生物學、中藥藥理、中藥生藥學等三個國家中醫藥科研三級實驗室,形成了一支學緣結構合理、團結協作、學風端正、思維活躍的科研團隊,已承擔多項國家級課題,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和學術水平。 研發目標:中西醫結合防治骨與關節疾病的分子機制與藥效靶點。 |
招收1人。 醫學、中醫學相關專業 |
中西醫結合防治惡性腫瘤研究 |
現有基礎:依托福建省中西醫結合老年病重點實驗室、國家中醫藥科研三級實驗室及科技創新與轉化中心等平臺,建立了完善的大腸癌等常見惡性腫瘤發病機制研究體系及高通量基因差異表達、功能篩選體系,系統開展了大腸癌等惡性腫瘤的發病機制研究,以及清熱解毒類中藥、閩產特色中成藥、創新中藥的防治惡性腫瘤的藥效作用機制和物質基礎研究。 研發目標:1.常見惡性腫瘤現代分子生物學機制研究;2.確有療效方藥防治常見惡性腫瘤的藥效作用機制和物質基礎。 |
招收2-3人。 醫學大類、化學類、生物科學類、材料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化工與制藥類、生物工程類 |
四、招聘流程和聯系方式
本著“公開招收、嚴格考試、擇優錄取”的原則,公開、公平、公正地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在對報名人員的材料進行初審后,組織有關專家對初審合格者進行面試,擇優招收。
1.中醫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聯系人:高老師
聯系電話:0591-22861137
郵箱:563924873@qq.com
2.中西醫結合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聯系人:鄭老師
聯系電話:0591-22861157
郵箱:1184707109@qq.com
3.博管辦
聯系人:陳老師
聯系電話:0591-22861065
郵箱:yjsb@fjtcm.edu.cn
通訊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閩侯上街邱陽路1號,福建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
福建中醫藥大學
信息來源于網絡,如有變更請以原發布者為準。
來源鏈接:
https://www.fjtcm.edu.cn/2025/0304/c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