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授團隊、課題組簡介
低碳工程技術團隊隸屬于北京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院。該團隊積極響應國家戰略部署以及冶金行業轉型升級發展需求,長期聚焦于高效、智能、低碳冶金技術研發,在氣泡精煉、高錳鋼冶金技術、高合金鋼凝固特性表征與控制等方向成果突出,與攀鋼、萊鋼、漣鋼、新鋼、東北特鋼、日照鋼鐵等國內大中型鋼鐵企業合作密切,與多倫多大學、麥吉爾大學、萊奧本礦業大學、德國亞琛大學、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組織等國外高水平科研機構交流頻繁。
團隊服務于鋼鐵行業智能制造發展,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開展煉鋼-精煉-連鑄過程控制混合增強智能優化技術研究,重點開發融合冶金機理模型、數據驅動模型、經驗模型和冶金知識圖譜的混合智能優化模型構建技術,以及“雙向賦能”的人機協調混合增強智能控制優化技術。此外,團隊長期深耕低碳綠色煉鋼技術領域,專利技術儲備豐富,科研項目碩果累累,開發的綠色高效煉鋼工藝為鋼鐵工業降碳減排、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途徑。同時,團隊以氣泡冶金為特色研究方向,建有設備齊全的多功能水模型實驗研究平臺,積極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效夾雜物去除新技術,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授權多項發明專利,并在鋼鐵企業實現工業應用。
二、團隊負責人簡介
劉建華研究員,先后以訪問學者在麥吉爾大學、拉籌伯大學和亞琛工業大學開展高效低碳鋼鐵冶金技術的合作研究,多次到浦項科技大學、國立首爾大學、萊奧本礦業大學、多倫多大學、華威大學、瑞典皇家工學院等交流訪問,擔任2023年爐外精煉與夾雜物控制國際學術會議秘書長,在國際重要學術會議作邀請報告10余次,建立了良好的國際科技合作關系。主持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高端外國專家引進計劃項目等國家項目10余項。擔任Metals期刊Guest Editor和Topical Advisory Panel,負責了“Advances in Refining, Solidification, and Casting of Steels and Alloys ”和“Secondary Refining”兩期特刊,兼任冶金固廢綜合利用委員會委員、“Carbon Neutrality Frontiers”和“煉鋼”等學術期刊編委。在微氣泡精煉技術與理論、智能煉鋼、綠色低碳冶金等領域取得諸多原創性成果,發表300余篇,獲發明專利授權50余項,獲省部級獎勵3項。
三、招聘數量
因科研需要,擬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員2名。
四、職位要求
1.具有國內外知名高;蚩蒲性核谟璧牟┦繉W位,獲得博士學位一般不超過3年,年齡在35周歲(含)以下。
2.道德品質良好,身體健康。
3.博士期間從事低碳冶金和智能冶金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
4.入站前3年具有代表性科研成果,包括但不限于高水平論文、新產品、新工藝、重大咨詢報告、發明專利、標準、科技獎勵等形式。
5.責任心強,工作踏實耐勞,能獨立負責某一具體研究課題的有序進行,同時輔助承擔部分博士或碩士學生的指導工作。
五、在站待遇及項目介紹
1.按照學校相關政策,給予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入選國家博士后項目/計劃人員的待遇疊加發放。
2.學術業績優異的入站人選可給予特聘副教授、特聘教授待遇。
3.符合政策的,提高博士后公寓/租房補貼。
4.符合政策的,解決子女入托入學。
六、發展前景
1.為博士后研究人員職業發展提供規劃指導。
2.積極支持并協助申報各類科研項目和基金資助。
3.為博士后研究人員提供職稱晉升通道。
4.對于優秀的博士后研究人員,北京科技大學優先考慮其繼續留校任職工作并給予獎勵。
七、應聘材料
1.詳細個人簡歷。
2.學歷和學位證書復印件。
3.承擔科研項目及取得學術成果證明材料。
八、聯系方式
有意者請將個人簡歷發送至bkdgyy@ustb.edu.cn
并在郵件主題中注明“應聘北科大博后+姓名+單位”。
北京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管理人員聯系方式
聯 系 人:武老師
聯系電話:010-62332598-6872
辦公地點:北京科技大學昌平創新園
電子郵箱:wudonghai@ustb.edu.cn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